A7:人文*历史总第2506期 >2013-05-05编印

乾隆二十八年清源裁县并归徐沟始末
刊发日期:2013-05-05 阅读次数: 作者:张卯春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清源、徐沟两县经历史上几度分合,其中有那些原由曲折?笔者查阅有关历史文献和专家论文,对乾隆二十八年两县第一次合并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探讨。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初,江苏人、徐沟县令朱昱发向山西布政使司①呈文请示裁撤徐沟,并附徐沟界图、呈报额赋、户口等。其理由是徐沟县太小了,为“精兵简政”计,应撤并。具体办法是:撤徐沟,并归清源县,将清源县县政府迁驻徐沟。
  刚刚到任两月有余的布政使文绶深以为然,遂于乾隆二月二十六日,奏请裁徐沟归并清源:
  太原府属徐沟县,所管地方四面疆界自十里至十五里而止,计周围仅止三十八里,所辖村庄不过四十八村,揆其体制,实不足设一县治。考诸志乘,该县原系清源县属之徐沟镇,前代因其地当大路,设有同戈驿站,遂分设徐沟县治。今查清源县所管四面疆界亦仅自十里、三十里而止,地方并非辽阔,合清、徐二县之幅员尚不及中县之地,止因徐沟设有驿站,乃将一隅之地分设县治,既与体制不符,复多靡费钱粮,且清源县虽无驿站,亦有大路十里,并有尧城一镇,一切差务转多不能照应。奴才愚昧之见,似应将徐沟一县裁汰仍归清源县管理。但该处地当陕甘豫省四冲孔道,驿站所在,地方官就近料理为便。查徐沟县城池、仓库、衙署、监狱、坛庙等项均各齐全。既将该县裁并,不若将清源县治移于徐沟,一切差务仍可就近料理,其官役、俸工等项仍其旧,无庸更张。至徐沟县知县、典史、教谕、训导等官役尽行裁汰……如此筹酌归并,既可省无益之冗员,而与县治之体制亦相符合矣。(乾隆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山西布政使文绶奏,《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7辑)
  三月初三日,乾隆帝朱批吏部议奏。
  六月,山西巡抚明德正式题本奏请时,并非如朱昱发、文绶所奏请的那样裁撤徐沟,而是将清源并入徐沟。
  此时的清源,早已群情沸腾,对裁撤并归之举大力反对。早在朱昱发奏请布政使司时,在礼房②当差的清源人牛建魁就将朱知县的呈文悄悄抄出,在清源地面引起了轩然大波。裁撤就意味着千年古县不复存在,县治迁走,意味着地位失落、繁荣不再。不论从情感上,还是从利益上都是不能接受的,于是纷纷上书上访。巡抚衙门、按察使司置之不理。太原府倒是较为重视,知府刘墉,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刘罗锅亲自到清源查看,但也仅仅批示“尔等听侯”而已。地方官僚系统对县民诉求反应的迟钝,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反对裁县风暴的来临。六月底,听闻巡抚明德的奏请,清源民众眼看木要成舟,而本省之内行政系统无法阻止,无奈之下县民走上了最后之路——“京控”。
  众人集川资、具姓名,选生员秦龙光、监生郝瑞和孙肇廷、苏正伦、焦士德五人为代表上京告御状。
  孙、苏、焦三人于七月二十一日刑部尚书舒赫德出巡之时,拦舆具控,递交状纸。
  状纸似乎声情并茂,开首是一通套语:“事关国计,民等何敢妄议,但别利害攸关,泣诉无门,不得不千里奔驰,哀鸣上渎……”接着述说并县给清源带来的种种不便:第一,清源、徐沟两不相并已久,若归并二邑并治于徐沟,“向东所管不过十里,其西南所管则七八十里不等,于乡民实多不便”;第二,清源“密迩西山、白石沟,路通陕西”,易于藏奸,务须设官弹压;第三,清源之居民,“生齿日繁,城关内外约有四千余户,商贾实居其中”,裁县有碍商业贸易;第四,影响科举考试,“清邑虽届中县而灵水夹住,是以科甲连绵,远过徐沟,县治一并,合两邑之儒士,只入学十二名,士子欲步青云,不亦难乎?”第五,清源城池“皆近年来士民捐资新修,县治一并,势必任其倒坏,非惟人心有所不忍,神灵亦恐不安也”;第六,清源之“清”字与大清“清”字相同,“我大清国运正属隆盛之时,‘清’字字样似不宜裁”。(录副:乾隆二十八年七月《控告徐沟县令裁汰归并徐沟状词》,档号03-0345-013)
  什么“七八十里,于乡民实多不便”,这不正是理想的“百里之县”合规矩的距离吗!裁县有碍科举?乡学是干什么的。什么水灾之患,无人督管城垣修缮。“防御水患,地方官即不在本城,亦必事先经理,并非县经归并当即害及居民”。舒赫德边看边批驳,当读到“神灵亦恐不安”,特别是企图利用清源之“清”与大清之“清”同一字,迫使朝廷就范,怒气顿生。“危言耸听,一派胡言。”(“语涉悖谬,尤系刁民耸听之词”)舒赫德掷状于地,呼一声“带刁民。”
  孙、苏、焦三人立即被带到堂上,在舒赫德亲自审讯下,很快供出同来上访但未出面的生员秦龙光、监生郝瑞。
  秦龙光承认状纸出自其手,并作了颇具条理的供述。兹择要引述如下:
  我系山西太原府清源县文生员,在本县城中居住……我们本城人民恐将清源归并徐沟,相隔二三十里,一应纳粮诉讼等事,俱有不便,就是城中生意也要萧疏。且遇城中东湖水长之事,无官催夫疏通,居民就有性命之忧。又城西白石口山水长发,亦须官为催夫筑堰堵御。……我们城中百姓俱都心里害怕,我住在湖边,尤觉切己,就与这开杂货铺的监生郝瑞及同在湖边居住的民人孙肇廷、开糟房(酒坊)的苏正伦、在城外白石口下流住的焦士德等五人,大家商量来京告状……我实因归并县治无官经理,若遇东湖水患,我家先要受害,孙肇廷家也要被灾,郝瑞、苏正伦俱有生意,焦士德住在白石口下流,也怕受水,所以才纠合他们来京告状的。再我的呈子内写上清字似不宜裁等语,原是希图官府们看见题目重大,好准理的意思,并无别情是实。
  郝瑞也作了供述:本县众人商量,清源县若归并徐沟,这里没了县官,将来东湖水长、白石口水发,无官催夫堵御,我们城里必遭水患,就是城中生意也要萧疏。……秦龙光又邀我同孙肇廷、苏正伦、焦士德等商议,说这清源要归并了徐沟,将来东湖里的水灾先淹秦龙光、次淹孙肇廷。这白石口的山水下来,先淹焦士德,我与苏正伦县城里都有生意,俱是切己的事,商量着上京告状,恳求不归徐沟。(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刑部尚书舒赫德奏,《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8辑,第580页)
  清源人千里进京告御状未结出诉求之果。八月底,作为统筹全国政区调整的决策部门的吏部,在清、徐裁并案中着眼点在于如何减少裁县带来的行政成本,故选择了巡抚明德比较经济的方案。
  戏剧性的是从裁徐沟县始,以裁清源县终。从此,清源在长达147年里隶属徐沟县,直到民国元年复县。③裁县风波暂告结束。专家有一段总结性的话,兹录如下:“纵观清源裁撤的全部过程,其逻辑顺序甚为清晰,幅员过小使得两县中必有一个被裁撤,清源与徐沟各种‘硬件’各有优劣,清源历史更为悠久,而徐沟拥有区位优势。同戈驿的存在和维持驿站正常运转的需要决定了县治必设于徐沟镇。山西地方或是出于清源、徐沟的渊源考虑,提议将后置的徐沟县裁撤,并将清源县治迁至徐沟镇,而吏部则出于行政成本的考虑,最终裁撤清源。可以说幅员、同戈驿和吏部关于行政成本的考量三者共同决定了清源的命运。”(胡恒《关于清代县的裁撤的考察——以山西四县为中心》)
  ①布政使司,为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清朝沿袭明制,但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②礼房,明清时知县衙门办理祭祀考试等事务的下属机关。
  ③1912年清源复县,三年后的1915年又被裁撤为镇,隶属徐沟县。仅两年,再次恢复为县。1952年7月,清源、徐沟又合并,取两县首字,始为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