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七嘴*八舌总第2501期 >2013-04-21编印

“让座”,折射道德水平
刊发日期:2013-04-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智慧
  前不久,网络上报道了郑州公交车上发生的两则故事:一则是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老人让座,被其拽住头发暴打。另一则是一辆公交车上,女孩让座后接个电话无意间说句“我胃疼”,老人听了赶紧起身:“孩子你坐吧!”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让座举动,却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这是一道心灵的拷问题。不让座,老人居然揪着女孩的头发打,令人不忍目睹;让座,却让人们深受感动,从而唤醒了人们心底美德。一种让人心寒胆颤,另一种则让人暖意融融。“让座”一直以来似乎已经成为讲道德的代名词。公交车上,你主动让座,那么你就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不让座,则会受到众人的指责、谩骂,甚至殴打。其实,让座是一种美德,但它不是义务,“让不让座”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尺。没有让座,我们不能指责他们道德低下,也许他们有病在身,也许他们非常劳累等等。受让者对让座者应该有感激之心,而不能觉得应当应分;对于不能让座的人应该给予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强求,更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致使触犯法律。
  让与不让,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对他人的宽容程度,希望每一个公民多体谅他人,提高自身修养,让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