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东汉黄香为父暖被、吴国陆绩怀橘遗亲、陈毅探母洗尿裤……孝,不只是儿女侍奉父母、媳妇照顾婆婆,隔代孝顺更加让人感到钦佩。出生在罗家庄村的张元便因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能自理的姥爷在我县传为一段佳话。2011年被县老干局推选并荣获“太原市九九重阳节最佳孝顺子女”的殊荣。
三年坚持无愧于天地
2008年10月,多病缠身的90岁姥爷没能抵挡住病魔的袭击住进了清徐县人民医院。直到2009年2月,姥爷彻底失去了自理能力,连自己进食的功能都丧失了,医生不得不给他插上胃管。这就让家人们的护理有了极大的难度,所有事情必须亲力亲为。得知姥爷这一情况后,正在太原上班的张元被母亲叫回家里,就姥爷的护理问题开了一个家庭会议。由于怕护理人员护理不到位,家人决定轮流照顾老人。懂事的张元认为家人都有一大摊子事,可自己年轻,而且单位工作相对自由,可以固定照顾姥爷,但是对于风华正茂的自己,正是打拼的最好年华,他怕错失了发展机会。可转念一想,自己小的时候姥爷将最多的爱都给了自己,现在是该报答的时候了。于是,张元决定要好好地照顾姥爷。很快他就进入了这项繁杂的“工作”。可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时候姥爷失去了语言功能。张元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准确了解姥爷的感受,他只能每天仔细观察姥爷的每一个微妙的表情,从而揣测姥爷的所思所想。不久他就对这项“技能”熟练起来,张元笑着说:“也许这就是血脉相连吧!”。就这样,张元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帮姥爷洗漱(洗漱就是一项大工程,试好水温,帮老人擦脸、擦身),帮姥爷挖大便,全身按摩,到了8点钟左右帮姥爷喂饭(为了让老爷可以摄取更多的营养,他就拿搅拌机把食物搅碎,帮姥爷注射)。吃完早饭,张元把姥爷抱到舅舅们给买的太师椅上看看电视,调节枯燥的生活,10点钟给姥爷喝点果汁或豆浆,把姥爷抱到床上,换一个干净的尿不湿,下午和晚上也不断重复这些事情。但晚上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是姥爷要雾化。这样还不算完,等姥爷睡着了,张元也不能一觉睡到大天亮,他必须每隔3个小时就给熟睡的姥爷翻翻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就每天重复这些枯燥却必须谨慎的事情。这对于一个80后小伙来说,是什么能让他坚持了近三年的时间?我想这是孝的感恩,也是亲情的伟大。现在,张元回忆起姥爷去世时的场景欣慰地说:“当时很心痛,但是想到直到最后自己也在诚心照顾着姥爷,便安慰不少,直至离开,他身上没有一块褥疮,没有一块溃烂,我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姥爷。”
经验交流不吝助他人
据相关医学专家分析,以张元姥爷的年纪和情况来说,能够坚持近三年的时间是一个奇迹,而这奇迹般的三年是因为张元没日没夜的悉心照顾才换来的。在其他病友看来,姥爷是幸福的,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外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他更是幸运的,因为张远的护理技术好得没话说。
张元说:“我以前也不是学这个的,全部都是自己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一点点钻研、摸索得来的。”在医生的建议下,张元利用空余时间把自己的护理经验毫不吝啬地告诉其他病友家属,纠正他们的护理误区。有的病人家属说一次不懂,张元就耐心反复地说。张元说:“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虽然不能帮助病人挽回生命,但是可以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那么痛苦,我觉得就值,我就满意!”
扩展爱心传递正能量
孝顺的张元不仅对家人无私关怀,对陌生人也会及时给予温暖和帮助。2013年3月21日中午12点半左右,在饭店工作的张元突然发现一位女顾客手捂腹部,脸色惨白,他立即上前问明了情况,二话没说,冲出饭店拦了一辆出租车将其送往县医院。到医院后,张元忙前忙后地挂号,照顾病人,还帮其交了医药费直到女孩病情稳定后,他才离开。“当时看到她痛苦难忍的样子,就只想到病不能耽误啊,我相信这事给了谁都会这样做的,这是应该的!”当记者询问他这样做的理由时,张元谦虚地说道。事后,人们才了解到,早在2011年张元因为坚持照顾姥爷的事情被评为“太原市九九重阳节最佳孝顺子女”。“难道你就没有被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事情影响到?很多人不敢做好事,不敢助人为乐。”记者不解地问,但他却坚定地回答:“我一直坚信‘人在做,天在看’。我认为还是好人多,所以,不怕被人误会。从小姥爷就教育我们小一辈,要为人正直,助人为乐。”
如今,作为80后的张元照料姥爷及救助顾客的故事早已在清徐传开,他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百善孝为先”,什么是“乐于助人”,孝顺长辈、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