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人文*历史总第2497期 >2013-04-14编印

集义村的四点说头
刊发日期:2013-04-14 阅读次数: 作者:王保玉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一、勇武仗义,古今传承
  集义村古名豪杰村。名符其实,村民多尚武好勇、侠肝义胆。在古代有村民集众举义反击安史叛军的故事。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北方州县一片混乱。豪杰村村民组成义军奋起自卫,在一个牧羊小英雄领导下打败一股兵匪,捉拿了几个叛军头目。后来,义军集体投奔了李光弼的官军,受到嘉奖,赐村名为“集义”。明万历《徐沟县志》有记载,李中与王保玉、张士信等编篡的《集义村志》详细记叙了这个事件。
  在近代,有贾太祯领导民勇团练剿匪的壮举,清咸丰年间(1851~1861)官政腐败,兵匪扰民。“天下当乱,英雄辈出”,英勇的集义村人又有了用武之地。贾太祯的事迹震动中州。光绪《徐沟县志》生动地记叙了贾太祯的性格与事迹。现当代,集义村人仍以勇武仗义著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集义人更是团结,邻村人说:“好汉打不出集义村”就是典型的一例。
  抗日战争初期,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地痞流氓、料子鬼组成“黑军”,危害百姓,1939年春季的一天,十几名黑军到集义村李家巷张增福家明火抢劫,钱物到手后,又向增福逼要手枪(传说张家有支德国制造的“六轮子”手枪),未得手,黑军就绑架了增福。行到南十字街时,李宝珍(医生,人称顺来先生)对路边的村民说:“集义村没人管了,还能就这样眼睁睁把人带走!”一句话激起了群众的愤怒,当时有李子明、李庆喜、李福顺、张丁娃四条汉子挺身而出救人,拉扯到南门外,恰逢控河收工后肩扛铁锹的二十多名后生,大家奋起直追。黑军究凶极恶,开枪打死了增福,又威胁群众。岂料这伙集义人是不怕死的,黑军的残暴更激起了报仇的侠肝义胆。他们一窝蜂拥上去,李子明手举铁钯打倒带枪的黑军,被众人打死。黑军武器不好,子弹没几颗,手榴弹炸成二半,没有杀伤力,只好狼狈逃窜,村民活捉住两个黑军,又夺了几件武器。当天,把两名黑军活埋在村南象峪河滩。武器后来给了张子祥领导的东山独立营,这一事件令土匪丧胆不敢侵扰集义村。
  好汉打不出集义村,集义村的英雄好汉们在外地也不窝囊,前述贾太祯名震河南归德府往事是上了史书的,现当代也不乏其例。
  抗日战争时期,集义拳师李四货(后改名李正修)等两人外出去太原,在小河岸边看到一个邻村一个后生正被日本人打骂。原来日本人在河里洗漱,后生在河边拉了一堆屎,触怒日本人,硬逼后生将屎吃掉,否则打死。李四货假装劝后生快吃屎以免被打,却冷不丁抓起一把屎,猛一下抹到日本人脸上,日本人素来讲卫生,嗅到臭味都恶心,这一下满口满脸都是屎,急忙去洗涮,李四货三人迅疾蹦过大堰,钻进高粱地逃之夭夭,那后生后来认李四货为师,还写过两首赠给师父的诗,其中有两句是:“众人都说师是魔,徒儿受惠实多多”。
  上世纪60年代还有过一件英雄救美的故事。李正修的徒弟李某一天晚上看戏后在榆次车王村见四个坏小子调戏一女子,李上前规劝,却遭恶语相加。其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全民饥饿,李素来饭量大,经常肚子里闹“革命”。曾有打油诗曰:“口吃三百八,肚皮瘪忽歇。”今日公共食堂喝二碗清水汤和和饭,看戏三时早已变成蒸汽,升腾到九霄云外去了。返回路上“肠子饿成肚子了,唾沫成苦的了。”但路见不平之事,义侠心肠使他气从心上起,力向胆边生。紧了紧裤带,挥拳飞脚,将四个后生打得裹足缩手、畏缩不前,李学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将那女子送回家——但不够千里只有一千米左右即到家。李不留姓名,头也不回,径自回了集义村。
  二、著书编史,蔚起人文
  古代集义人重武好勇,任侠好义,但“质鲁少文”(县志语)。鉴于此,村民中有识之士倡导,于清朝中期,在村当中建起东西堡门,西堡门楼阁上供奉关圣帝君,匾曰:“文武圣神。东堡门楼上供奉,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匾曰:人文蔚起。此后,又在村东南方向建起了专司“科举文事”的魁星阁。
  这些建筑反映了人们“文武并重,侧重文教”的新理念,虽然,魁星并未派文曲星降生,但其后二三百年,确也称及上是“人文蔚起”,特别是编书修志更是不乏人。
  明万历《徐沟县志》载,集义人李廷召参与修志,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岁乙卯,公元1615)由他牵头,与县学生员刘曰示、贡生杜志选等编篡了王公德政谱,李廷召等人的这一作品由平阳府襄陵县儒学教谕窦铠写了序,夏县教谕徐光荣写了跋,序和跋即在县志前头。集义人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名见于史志,光绪五年(己卯,1879)续修《徐沟县志》,集义人李训担任了事实上的主编。
  为什么说集义李训昭是光绪《徐沟县志》事实上的主编呢,理由如下:
  第一从光绪志的三篇序言看,第一篇是知县王勋祥,第二篇是候选知府县内首富王启恩,第三篇便是李训昭。李序要义在“聊述颠末”,如同现在的《修志始末》这类文字一般都是由执行主编者去撰写的。第二,在聊述颠末“时说到,是知县命李训昭助他修志,李又“纠同”戴鸿恩”朝夕讨论,精心编篡““阅八月竣事”。虽然志书署名李戴二人为“校对”,而排名在前的“总篡”为知县王勋祥,协修、公篡、经理则是县内四大家族的王启恩、秦宪、刘有兰、张耀廷。但这是老人皆知的“潜规则”。
  第三,从编序言的时间看,李序、王勋祥序、王启恩序分别在光绪六年,七年、八年。虽然,这反映的是执笔人完稿、领导人审定。捐助资刊印的时间顺序。
  第四,五十多年后,刘文炳在《日志校准记》中说,县志则多出于苏始大李训昭。其立例颇有见地。肯定李是一名主要编篡者。
  第五,前此年集义李中先生编篡《李氏家谱》及《集义村志》时考证,光绪初年禀贡生、候选训导还是个年轻人,志书署名为其好“采访”是恰当。
  李训昭之后,有李国藩(小名根来,人称根来先生),编写过集义村史,但未曾印行。
  改革开放以后,著书撰文、编史修志盛世极时,集义李中在任方山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主任期间主编过《方山土壤》、《清徐人大》。1998年退休后条条块块笔耕不辍,硕果累累。编辑过《清徐县志·政协卷》、主编《集义村志》、《清源古城》、《清徐碑碣选录》,合编《清徐古寺庙》、《龙林山志》等,另有个人诗文集《中庸堂随笔》、《中庸堂乱弹》、《中庸堂札记》等。
  由于他在文史方志园地辛勤耕耘,成绩显著,2009年度被评为清徐县劳动模范。
  王保玉在文史领域也给集义人增了点光。他自幼读书庞杂。1990年底,任县史志办主任,主编《清徐县志》,独力点校顺治《清源县志》,整理重印了《清徐古方志五种》,退休后受聘编写了《太原市志·纺织工业》,主编总篡或参编了《清徐法院志》、《中高白村志》、《太原市农业合作化史》、《太原革命老区》等。
  上述李训昭、李中、王保玉可称是出生集义,县内知名的三大史志作者。此外还有一位跳出县域、省界的文章巨公、新闻界大腕——李恩荣,建国初、文革前任《山西日报》晋中记者站站长,山西日报社采通组长,后任《内蒙古日报》副总编,鸿篇巨制屡现于报端。
  三、南瓜葡果,遐迩名闻
  历史上集义村不敢说物华天宝,但它的特产——南瓜却远近闻名。有民谣为证: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集义的那个疙棱棱深,又甜绵又噎人。
  李中先生在《集义的南瓜》一文中说,从前集义村有个名叫顺喜则的农民在徐沟衙门前摆摊设点,专熬南瓜粥卖,那粥黄黄的、稠稠的,一股香味远远地就闻到了,吸引人们都来喝一碗。喝到嘴里甜甜的、绵绵的,真是色香味俱全。据传,知县密昌犀常喝集义的南瓜粥,还把磨盘大的南瓜带回老家汉阳。1900年10月1日(农历闰八月初八),慈禧太后、光绪帝驻跸徐沟,密知县又以集义的南瓜进奉。这样集义南瓜的名声就传到了大江南北、京畿地面了。
  集义南瓜出名后,还出了邻村假冒的故事。比如有个邻村的农民进城卖南瓜,本应进南门,可他绕远从集义道进东门,并吆喝道:“集义的南瓜疙棱棱深……”
  实际上,就是集义的南瓜也并不都好,只有村东一块叫面甕则的地里产得才地道,这是因为面甕则这块地水土特殊。原来,历史上集义村的土地有多种河水可以浇灌,自北而南是潇河、疙塔河、金水河、象峪河。面甕则地处中部,原来地势低洼,诸河灌溉之淤积又经耕作后形成了一种不沙不垆的土壤,农民叫“糯沙土”,肥沃而适宜耕作。加之有经验的农民施以特种肥料——腐熟的茅粪和上草木灰,就产出个儿大、疙棱棱深、又甜又绵的南瓜。
  农业社时代,面甕则地辟为果木园,生产高品质的葡萄等水果。单就巨峰葡萄说,就比别的地产的口感好得多,集义葡果也像当年的南瓜一样,美名远扬。成熟季节,葡果园人来车往。榆次的“三郝瓜”、清源西山的葡萄,还有其他各地的供桔、贡酒,不都以供为荣么!集义的南瓜和葡果也曾是贡品啊。
  四、农业合作,曙光东升
  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一件事令集义村大出风头——张铁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最早,省内先进,全国知名。
  集义村农业互助合作确实先进。1950年,互助组李成娃带头搞起两个互助组。1951年,互助组增加到18个。其带头先进人物还有,米柱根、贾汉卿、王芬、赵金爱、王春秀、武六儿、岳永祥、张爱兰、李之亮、刘全林、贾祥元、李茂祥、李春荣、杜春寿、李春衡、张衡、张钦、石秀林、程永贵等。
  1952年3月中旬,张铁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17户农民在社长张铁的带领下风风火火地干了一年,经济上增产增收,思想、文化工作活跃。
  1952年冬天,张铁参加了县劳模会。在会上介绍办社经验,讲了农民入社后“十不怕”,与会人员多次鼓掌赞扬。张铁成了大红人,被选为山西省的劳动模范,与李顺达、伍侯犁齐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做了报道。当时有个名叫马富平的集义籍人——远在东北经商多年。他在山海关外听到了故乡的先进事迹,异常兴奋,决心返乡参加农业社。他挈妇将雏,不远千里回到集义。人们记得1953——1954年,集义大街小巷常有一对服装别致、形象奇特的伉俪。男的高大魁梧,女的娇小玲珑,成为一道引人眼球的风景。
  张铁农业社后改名曙光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社名起得好,集义地处清徐东面,先进事迹就是早晨的曙光啊!
  本版摄影贾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