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有朋友推荐读读柴静的作品《看见》,其实这会儿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已经不多,但因为在新闻这行摸爬了十余年之多,柴静又是山西出脱出来的女子,心里首先有一种亲近的感觉,便想着,翻翻也好,没成想这一翻,便欲罢不能……《看见》这本书其实写的就是一次一次的采访经历,间或穿插自己人生的故事和对人生的感悟,比如柴静写老家的临汾篇章,作为一名新闻人,读那些经历时,还是感触颇深的,每一次采访中都夹杂着诸多的无奈与身不由己,非常能理解柴静所要表达的,采访对象身上的故事对采访者本身带来的人生冲撞,这是深入思想、继而在人性上触礁带来的思考。或许说,思考的本质原本就是不安。
读这本书突然让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的底线在哪,我们做一次采访,仅仅是为了得到素材写出一篇报道吗?这难道足以展示全部的事实了吗?柴静反复在药家鑫、卢安克等采访对象身上求证,结果越陷越深,让她深陷的不是新闻本身,而是人性。人生本来没有答案,即便最专业的新闻从业者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毕竟事实只是现实的冰山一角,一旦对事实开始不满足了,就会引起现实世界里的精神拷问。至于人性,那更如海里的海草,有时候它们都顺着水流的方向长,有时候它们会相互纠缠。《看见》这本书大受欢迎,想必跟柴静写下不少“内幕”有关。内幕也只是新闻,但让我更觉得津津有味的是柴静对新闻认识的探索和构建。当看到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时,我知道,柴静已经不是在说新闻,而是在新闻里自省了。采访对象卢安克几乎在做着无用的事,从他身上看不到具体的新闻,只有一个德国人在中国得到的失望。中国为何让卢安克失望,这难道不是对中国现状的考量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柴静将自己最近的栏目名《看见》用来做书名是恰如其分的——新闻是给人看的,但新闻背后的东西却是需要花力气才能看见的。
最让我觉得温暖的是,书中三个女人的惺惺相惜:老范、老赫和柴静。或许有人觉得陈虻才是这本书的灯塔,他的生命就像太阳那样照耀着柴静。但和柴静并肩作战的老范、老赫才是她的电灯泡,夜夜明亮着她。这有点像新闻和生活的关系,再猛烈的新闻倘若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那都是饭后笑谈,很少人觉得真正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但万事万物紧密联系的观点早已摆在那里,不是吗?看新闻的同时往前走一步去思考,你能看到的或许就是自己的生活了。
新闻本身就是生活,或者说新闻是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这样说来,新闻人首先也应该是一个人。用记者或主持人的视角去看新闻,继而通过对这部分新闻的观望,回归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这或许就是柴静写下《看见》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即便不是从事新闻职业的人看看这本书也不错,这是看我们周遭生活以及我们所在世界的另一条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