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报将陆续推出每周一园、每周一社、每周一村、每周一品专版,为助推我县农业现代化加油鼓劲!
预约邮箱:qxbszmb@163.com
这是一座经典励志园,这是一支草根奋进歌,这是一道心灵滋补汤,这是一枚甜蜜爱情果!
乘着十八大的东风,迎着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喜讯,清徐大地万物回春。早春,走进李建平、赵育晋夫妇耕耘12年的通和农场,即刻便有了接通正能量,灵动小宇宙的新感觉。园内,新建的大棚中,一棚的清新空气湿润着干燥的北国之春,一地的草莓果儿结出心形笑脸,红红的,点燃新一年的好心情,迎来新一年的好运气!
设施农业
暖冬大棚草莓红采摘满满一地春
岁月新更陌上土,草莓花开又一春!
早春的通和农场,鸟飞鱼跃,风清果香。在这里,感受我县设施农业为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一地春风顷刻间将捂了一冬的心儿解冻,融化。
赵育晋,这位文化型实干派农场女主人,一边走一边向记者表述着她的新感悟: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设施农业是一条好路径。党的十八大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工作者,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特色、出精品、创品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为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努力。
沿农场进门通道向西直走,记者来到通和农场新建的全钢架无力柱大跨度冬暖大棚前。好大一个棚!这个长180米,宽(跨度)15米,高6.8米,后墙保温层两米厚的大棚,由通和农场男主人李建平亲自设计、自行施工建设,投资40万元新建而成,大棚钢架的一根梁可承重一吨,冬天室温可达40多度,该大棚在我省具有一流水平,以其保温性强、空气流动好等功能,被山东寿光农业专家、中国大棚菜之父王乐义称作是比现行寿光大棚先进两代,山东寿光大棚现在是第八代,这里的大棚称得上是第十代。
棚内,慕名而来的游人正提着篮子、抱着纸箱在地头采摘草莓。地头,红通通的草莓如项链挂坠一般挂在藤蔓间,与枝叶间的露珠交相辉映,令人百般喜爱其俊俏、纯朴且顽皮的姿态。棚中,十几个黄颜色的粘虫板上,零零星星粘了些蚊虫。据工作人员介绍,大棚内施肥均为有机肥、农家肥、生物菌肥,这里不打药,纯粹的绿色环保无公害水果。这里的草莓主要有红颊、章姬等四种主打品种,果品以鲜、细、绵口感,赢得游客青睐。果品具有生长势旺,果大,产量高,风味好优点,果呈长圆锥形,果皮较厚,果实硬,耐储存。
据介绍,这里的大棚采取立体种植方式,高处是樱桃,由于气温适宜,当年便已经挂果见效。低处草莓正值旺季,还有香瓜套种,2.5亩草莓,2.5亩香瓜,加上高处的樱桃,一个棚预计一年可收入20万元,能顶寻常四五个大棚效益呢。
游客在此,既可体验采摘草莓乐趣,还可以亲手将草莓酿成汁,喝地道的草莓汁,红红的草莓,红红的希望,为红红的生活注入更多的喜庆色彩。
勤俭持家
致富密码开金锁自堵退路励志行
人常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对此,老李夫妇深有体会。然而,夫妻俩更加认同的一个理,则是天下无难事,致富有密码。老李夫妇的致富密码共有八字,那就是“勤俭持家、持之以恒”。
老李夫妇的通和农场,地地道道的家庭农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创业初,院子里铺的砖,用的石头,许多来自别的施工场地拆除后扔掉的废品。而这些在别人眼中的废品,却被老李夫妇变废为宝,那些带着图案、花纹的砖头、音响设备、门楣,被老李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翻新后装在园子里,古朴典雅,千姿百态,也成为别的农场所无法效仿的特色,百物百面,独一无二给人以别具一格之感。院子里的篱笆,全是老李夫妇一个个亲自动手扎成,真正是匠心独具,简朴实惠。
而今,院子里的大跨度大棚,老李自己设计,自行施工,做得好,省大钱,耐用放心。老李夫妇在厉行勤俭节约的同时,更尝到了改造自然的乐趣,耕天耘地的情趣。
老李夫妇节俭,表现在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他们从不下饭馆,无论到哪里都自己做饭。这一习惯,一来是出于节俭的角度,二来呢,绿色环保,自家种的东西吃得放心,出于健康生活的考虑。老李夫妇买新衣服很少,常常穿别人压到箱子底下的库存……
这对知己、知音,战友、同道,百忙之中还天天写日记。他们的日记中,有思考,有励志,有心得,有经验。“我从哪里来,我到那里去”?老李的日记中这样回答自己:我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中去!俗世诱惑,取舍之中,老李夫妇这对曾经阅尽沧桑的伴侣,选择了耕耘,选择了脚下这片热土。
为了堵住中途想要溜掉的归路,他们卖掉省城原来的住房,只留得而今通和农场这唯一家园。回家,只有坚定地回家,回到艰苦却绿色环保的家,才是他们最终的选择。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老李的日记中,也有许多摘抄来的格言、警句。
集启智、励志于一体的通和农场,集磨砺、奋发于一体的家庭农场,是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净土,更是一处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乐土。闲下来,到通和沉淀,每一次,都会有更多感悟!
家庭农场
夫妻喜得新菜谱“功夫蒸菜”农家乐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我县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和的家庭农场,已有12年历史。今年春节,老李夫妻俩过得特别有意义。年终岁首,夫妇俩早规划、早动手,早早儿琢磨着,这年不能白过。要长岁数,更得长本领呢。长什么本领?夫妻俩三句话不离本行,长点儿办好农家乐的本领。办好农家乐,首先得做出特色菜。现如今,人们吃厌了油腻食物,如何改进菜谱,夫妻俩琢磨了许多天,最后不约而同选中了萧山蒸菜。那段日子,幽默的老李告诉记者,说他们在家成立了夫妻菜谱研究“协会”,准确的名称叫“夫妻萧山蒸菜研究会”。在经过连续多日的谋划后,为谋得菜谱,俩人专程去萧山吃蒸菜,偷手艺。
大年初一,夫妻俩正式出发。一路上,老李开车,车里拉着煤气罐,带着家里自产的米面蔬菜,马不停蹄。一路上,夫妻俩以车为家,不进饭店不买饭,全都在车上做饭。到达萧山,俩人直奔目的地,到萧山有名的蒸菜饭店买菜吃。有心的老李夫妇吃遍所有这里的蒸菜系列,也时不时跑进伙房去帮厨。这萧山系列蒸菜吃了个大全,菜谱也琢磨得八九不离十。十个主打蒸菜学会,夫妻俩又马不停蹄往回赶。归来的路上,俩口子依旧是你做饭来我洗碗,而他们的归程中,吃的菜已经是现学现做的萧山蒸菜了。瞧瞧这归途中的夫妇俩,每到吃饭时间,停车做饭,你和面我蒸菜,吃毕饭,你刷锅我洗碗,这饭食有味道,人生好味道,全让他们给百分百地享受了,他俩,吃出人世极品味道。
提起萧山蒸菜,老李夫妇讲得头头是道:“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怕油怕胖的人估计看着炒菜就会饱,这个时候清爽的蒸菜就受欢迎了。萧山蒸菜好吃,关键有两点,一是原材料好,二就是做法。萧山蒸菜用的就是最普通的食材,做法是直接上锅蒸,原汁原味的东西才最好吃。在材料方面,老李家食材绿色环保,鸡鸭鱼肉直接从家里取,南瓜、茄子、葫芦等蔬菜每天现摘现烧,这一点是优势。在做法上,蒸菜费时费力,老李夫妇称其为“功夫菜”。老李说,做过菜的人肯定都有体会,炒的菜不放味精总不是那个味,而蒸菜不放味精却鲜得很,这大概就是蒸菜的魅力所在吧。所谓慢工出细活,切菜,摆盘,做一件艺术品嘛。只要客人能把菜都吃光,就特别有成就感。而这样子,正好也符合了国家倡导的勤俭节约、光盘行动。
用心做事,事必成功;用心做饭,饭必美味。而今,通和农场的“功夫蒸菜”,正以其健康、绿色的清蒸时尚,积极践行着光盘行动,这对“吃神”夫妇,在吃字上下功夫,做出了神韵,也吃出了神韵,瞧瞧,俩口子每天那样的忙,人却越活越年轻起来,看来,这“吃神”真的能“立地成佛”啊!日啖通和三顿饭,不辞长作清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