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文化*清徐总第2481期 >2013-03-03编印

东于村和东高白村的架火装饰
刊发日期:2013-03-03 阅读次数: 作者:刘向东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东于镇有着历史悠久的架火习俗,而一直传承、规模不减的,大概只有东于村和东高白村。东于村作为清徐县较大的村之一,自古有放架火的习俗,据说明朝洪武年间就有这个传统,还有的传说追溯更远,甚至在北宋时期,东于村的架火就盛行一时。但这仅仅是据说和传说,在有关清徐的历史文化资料中,对东于架火的记录并不是很周详。
  东于村按居住的区域分为四大片,即西头、北头、中头、南头。四大头基本按姓氏居住区域共分为十八个火社,是正月里开展祭祀、闹红火、放架火的单位。
  我与东于架火的结缘,是因我曾在东于工作过四个年头,但由于当时孩子还小,下班急忙往回赶,所以只在白天看过其门脸,从未等到晚上看其燃放。自从迷上摄影后,总想拍点东西,记录一些传统文化。今年和几位摄友协商拍一些清徐系列也好,记忆也好,就是想完成这个心愿。今年正月十四下午,与笑饮沧桑、明月、冰山三兄前往东于和东高白进行拍摄。
  架火的制作是很讲究,是一门整体综合的艺术。架火最讲究的是门面的彩带装饰。白天它是作为一种纸扎工艺美术品供人们观赏,其地板骨架是架火桌,这种桌无桌面,都是长方形的框架,前面和中间都有#字形作为支撑架,过去是把高粱秆扎成各种形状绑在上面,做成庙宇、戏台,现在都用钢筋作为框架了,既结实又耐用。桌子正面是门面,两边是影壁,门庭上面是飞檐斗拱,丘槛卧欠,猫头滴水是用刻好的模具印上去的,瓦房红漆柱上书对联跟庙宇一样。大门匾额上书“灵隐寺、宝梵寺、少林寺、法云寺、双灵寺”等彩带,下面做成戏台,戏台上还有泥塑人物或剪纸人物造型的戏曲故事,还有的山门半开,小沙弥探头,有的窗下种花草,前卧狗,有的简单写个大“寿”字、“福”字挡住后边的火药。这些桌子上的装饰,有每年现扎的,也有一次扎好几年用,当然质量要好许多。架火平年做12桌(层),闰年制作13桌(层)。为了将架火的门面装饰点缀得更好看,要在已制作好的门面前再挂剪纸彩带。带儿挂在两边,庙宇的挑檐上插上火焰旗,最顶上一桌插上个大“帅”旗或者“令”字旗,周围做成城门、城墙、垛口式样,城门洞顶写上有名气的城名或关口。架火杆是预先竖好的,过去是从顶端的滑轮上吊下粗粗的麻绳,火药组的人们把制好的各种药绑到架火桌上,然后一桌桌往起顶,粗绳从架火桌中间穿入,两边是用细绳绑着,用木棒绞紧。现在则简单了,有的用吊车、有的用铲车,顶的时候省劲多了。
  顶完后,前面摆一排供桌,上面放着香炉、烛台及各种供品,烧香火,点蜡烛,点燃塔塔火挂好“十王爷爷、三官爷爷”,满街扯上花红。有时还需祭祀活羊,完毕即宰掉,给各家分肉。村里人每年最讲究的是供献架火,正月十五架火顶好后,架火前面供桌上摆满了各式供品,桌前下跪着许愿的善男信女,有祈祷风调雨顺的,有许愿升官发财的,有企望全家平安的,有渴望生儿传宗接代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十王爷爷”,指冥界十王,即:一殿秦广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森)罗王、六殿变(卞)城王、七殿太(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转轮王,此十王各有不同之职司,分别审判亡者于阳世间所犯之罪业,而施以刑罚。“三官爷爷”即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东高白村的架火与东于村的架火大同小异。今年唯一不同的是,各社不再燃放,而改由村委会集中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