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怡心*美景总第2478期 >2013-02-24编印

红叶风流
李建军 侯奕
刊发日期:2013-02-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冬天了,寒风刮过几场,雪花飘了一阵之后,我的骑行活动渐渐由山地退缩到了平原,由沙石路转到了柏油路。对车做了冬季保养后,骑行活动明显减少了,这也给细细回味往日的骑行感悟留出了时间,所以常常三句话不离“骑行”。那天看到落了一院的叶子,便和朋友聊起秋日里骑行崛围山观赏红叶的见闻和感悟来。
  (一)逍遥梦
  早就听“真巧”(网名)说:崛围山崎岖难行,一路上坡,连他这样号称“运动健将”的强悍男人都无法一口气骑上去。又有华岩洞、多福寺、舍利塔和红叶沟诸多景点,值得一游。特别是一到中秋,满山红叶将把崛围山打扮得格外迷人。
  等到中秋时节,又看了“蔚蓝天空”(网名)拍的汾河二库秋景,那五彩斑斓、团红簇绿的秋色着实让人着迷。而其中的主角自然是红叶,一则红色本就显眼,加之成片成片的红叶树林或灌丛将红色染得漫山遍野,成了秋景的主色调;二则没了红叶不单是少了一色,便也少了秋的霜意,少了秋的热闹,更少了天凉人暖、景静情闹的趣味。一些照片中,一团团别致的红叶簇前,人聚如潮,镜头林立,仿佛这团红叶成了倍受瞩目的明星。
  崛围山与汾河二库近在咫尺,气候相同,想来也早已红叶满山了。于是上网呼朋唤友一番,决定明日一早骑行崛围山,亲身去看看众人争睹的红叶,是何等风采。
  (二)崛围密码
  崛围山不远,位于太原城区西北20多公里的呼延村的西边;不高,海拔一千二三百米,落差六七百米;不大,方不过四五十平方公里。西、北有汾水绕行,东接平川,南藏红叶沟。其间有寺,有塔,有山,有林,有红叶,还有断崖与石窑。驴友们一般选择“崛围山——红叶沟”路线徒步或骑行,或从前者入后者下,或从后者上前者下。
  我们一帮骑友在预定地点汇齐后,商定了从崛围山进、红叶沟出的骑行路线,便沿柴西路向崛围山进发。
  远远的就望见舍利塔独立峰尖,威严庄重,令人肃然凝神,而塔下一山红叶如潮水般向上涌动,显得狂野而热情,惹得人不觉加快了踏频。一会儿,便进了呼延村,就见车挨车、人挤人,车如龙、人如水,连绵几公里,见不着头尾。只好推车步行到了山脚停车场。人们大多把车放在停车场,然后步行上山,所以过了停车场,路便好走了。我们点齐了人,便开始骑行上山。
  若是从空中俯视,我们的车队一定宛若一队沿崛围山路这条弯弯曲曲河流溯源而上的鱼群。而群鱼则是你逐我赶。
  小憩多福寺
  多福寺躲在一个山坳里,寺门口“天王”威严矗立,俯视众生。寺门向下,一段较陡的台阶通到一个小广场。广场虽不大却也刚好满足游人停车、歇脚、拍照和小商贩摆摊。而道路在经过刚才那个陡坡上来后正好接上小广场,紧挨着广场边一转,延伸向又一山坡。
  我们在寺前合了影,然后向红叶沟出发。队伍沿广场边的路向又一个山坡缓缓行去。上到半坡,左手边舍利塔比肩而立,威严庄重的身形里渐渐透出秀美挺拔的气韵,比在山下仰望时现出了许多亲切,仿佛一个多年的老友拍拍肩膀:“路还长,悠着点啊”。
  正平视着舍利塔出神,路却右拐了,只好依依作别。回过头来却是一惊,一个直通山顶的陡坡一下子就扑到了面前,前胎开始淘气地轻轻弹跳,只好使劲向前俯去,几乎把胸贴在了车把上。但见豆大的汗珠子从脸上飘洒到秋风里,又一滴滴在地上打出了一点一点又一点的清晰湿印子。上下看时,才爬了约三分之一的坡,顿觉愁云密布,渐感腿力不支。幸好路两边间或有猩红的灌丛不时闪现,给人一些期许和安慰——崎路过后有美景。
  破译崛围密码
  终于上了大坡,众人都有点体力不支了,喘着粗气下了车。过了好一阵,才觉得气息稍缓,便乘着高立山顶时机,恣意观览起周遭美景。而最值得人回味的,还是以登顶者的身份观看来时的上山路。这路在陡峭的山峰间潇洒飘动,若隐若现,是一缕青烟飘在山影里,还是一条溪水流在阳光下?是吴道子迎风的“带”,还是王羲之惊飞的“龙”?众人不觉都看得痴了。
  而在我看来,崛围山的魅力,除了山、路、寺、塔、叶等明摆着的景致,还在于隐藏其间的“密码”,只有亲身游历其中才能破译一二:山路崎岖,百折千回后,通到多福寺才有一平缓地段供人小憩,经过舍利塔后才通向更美的红叶沟,正是:历经崎岖始得“多福”,而欲更览“美景”还需“舍利”。
  观景是这个道理,人生也是这个道理,只有经历过“崎岖路”的考验,才可能得到“多福”,而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则需要“舍利”,踏上又一段“崎岖路”。
  也许这道理早已在生活中被领悟了千万次,但是崛围山却将这道理用一座山、一条路、一座寺、一座塔、一片叶别出心裁地编译成了“密码”,只有亲身游历其中,坚持攀登到山顶,并用心品味方能破译,使人把道理记在这山水之间,记在这秋光绚丽之时,记得更活,记得更深。不禁觉得崛围山像极了一位蕴意于形、藏义于怀的书生才子,那么与其相伴的红颜佳人又在何处呢?
  正寻思间,有人喊到:“出发了,向红叶沟前进。”
  (三)红叶风流
  对于红叶,不但是我们今天骑行的主要目的,以及现在众多驴友青睐的对象,还是古代不少诗人寄托情思一显风流的信物。
  宋代的王安中就在《虞美人》中有“应吟红叶送清秋。”秋日里,红叶值得观赏,值得吟咏。还有唐代李端的“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诗人钟情红叶,在于她的美丽,“苍苔迷古道,红叶乱朝霞”,还在于她的多情,“晓霜红叶舞归程”。傅山也有诗句“缨松络柏絮团凉,红叶楼头雨气香。”红叶何等善解人意,在秋雨后的天凉时节,不辞辛苦攀上楼头,送几缕清香润人心扉。
  红叶的美丽与多情使得诗人对其情有所钟,而这美丽与多情则缘于她的红,源于大自然的妙手妆红。
  有人说大自然是妙手丹青的大画家,在我看来更是引领时尚的化妆达人,尤其在红叶沟里化的一手好红妆。
  你看她,挑选黄栌为“模特”,把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涂抹进模特的肌肤,弄阳光戏秋风,调温度至2摄氏度以下,掩去绿色显出黄色,又调黄栌的细胞液为酸性,与花青素反应生成艳丽夺目的红色掩住黄色,仿佛刹那间就将千百个红妆佳人闪亮呈现了出来。
  在红叶沟入口处跨车而立,收住眺望远处一沟红色引起的对大自然妙化红妆的遐想,禁不住叹道:“与崛围才子相伴的红颜佳人可不就在这红叶沟里了!”
  于是不顾络绎不绝的来往游人,使出浑身解数把控好车子,向沟里纵身而去,耳畔风声呼呼作起。
  一下坡,刹车碟片就与风比着劲儿,“嗤——嗤——”地嘶吼起来,于钢与铁的痛并快乐的磨擦间,把轮胎对道路的狂野追求,调节得时而温柔,时而激荡。
  刚进到沟里,一片松林扑面而来,刚才远处的大片红叶化作云霞向更远处飘去,消失在松树的枝头,而人则完全进到了林子里。松树都不算高,但足以遮蔽四周景致,令人辨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任由车子沿路飞速下行。也许快到中午了,路上行人渐渐稀少,估计大多去了“农家乐”吃饭。
  不知转了多少弯,才穿出松林。远处,墙一样的崖壁渐渐显现,绵延的顶部间或突起形成山尖。近处的一个山尖上,一片淡红慢慢飘现,仿佛有红妆的人儿爬上来远远眺望着你。又向前骑行一段,淡红逐渐亮丽起来,却是一簇红叶在山尖迎风跳动。行到那崖壁下,仰头看时,石壁直立接入蓝天,而那簇红叶就在高高的崖壁顶上探出半边红艳艳的脸,冲着你晃动。转过身,又一团红叶在另一个山尖上舞动,还闪闪发亮,显得格外热烈,好像欢迎游人向她赶去。
  渐渐近了,就在前面的山尖上,不觉轻松刹车,略放车速,耳边风声更响。山地车的前叉连续不断地伸缩颤抖,仿佛在炫耀它与车轮的最佳拍档,对崎岖路面的绝对征服。
  再抬头,那团红叶却忽地躲下了山尖。“那去了?那去了?”,心中急切地自问不已。疑问间,车子飞速驶过这段崖壁,一个温柔的左转接一个温柔的右转。再寻那团红叶时,她却不知何时飞到了另一个山尖。心中不由得疑问:红叶?云霞?真的会飞?走近再看,她高立山尖之上,伴着满沟树叶“哗哗”的喝彩声,急速舞动浑身千百片红叶,阳光里更显得光彩照人。
  又转一个弯,与石壁夹道而立的一排红叶灌丛以优雅的弧形倏然出现,仿佛带着一个温馨的提示:转弯了,注意安全。这时一阵疾风忽起,把灌丛下的千百片落红都哗啦啦地吹了起来,猛地揉成了一团火球,沿着石壁脚一路翻滚跳跃了起来,而那道弧形的红叶灌丛瞬间变幻成了一条红龙,翻滚扭动起身形向火球追赶。赶得急了,火球在转弯处撞在了石壁突出的一块石头上,碎了。碎片又成了红叶,一片一片地急速旋动着散落在风里,而风忽地小了,红叶便随着收住了旋转翻飞的身姿,变作一群蝴蝶沿着石壁翩翩然向上飞去,红龙也停止了剧烈的扭动,一下子隐没入了灌丛里。
  回头看山尖红叶时,她已经将热辣劲舞换做“霓裳羽衣”,轻柔摇晃,由热情如火变得柔情似水。从这个角度看去,她所在的山尖紧紧依傍着另一个山尖,远远看去仿佛她既在这个山尖上,又在那个山尖上。这才明白,当骑行者随崖壁脚下弯曲的小路前行时,一个个在崖壁顶上间隔分立的山尖,远看起来便或是并列相依,或是相互遮掩,而山尖红叶便玩起了“移形换位”的法术。
  再行,一道山梁在路的右前方快速升起,一坡红色如潮水般涌动而起。车子飞速下行,左边的崖壁与右边的山梁越靠越近,红潮汹涌而来。忽地又一个转弯,崖壁和山梁向两边各自分开了,道路变得平缓,红潮逐渐消退。再定睛细细分辨时,却是多姿多态的红色灌丛呈现出来,或一大片连结成群,或三五丛簇为一团,或单个身影独站一隅。阳光下格外红艳,秋风里又多些妖娆,其形其状宛若千百个红颜佳丽汇集的“选美赛”,又似一个时尚发布的“红妆秀”。又一阵风起时,成群结伴的,舞动如潮,热情似火;三五小聚的,时分时合,嬉闹成趣;单个独处的,左顾右盼,娇媚无限……
  恣意观赏着漫坡“红颜”竞显妖娆,心中不由得暗自喝彩:好一派红叶风流!
  (四)石窑“叹”险
  红叶风流自成景致,山石也不甘寂寞,不断于红叶遮蔽不到的地方“秀”出它陡峭的胸膛或嶙峋的面庞,山石最牛的一个“秀场”便在石窑寺。
  当追逐红叶的车轮被一段阻断山路的台阶挽留住时,便到达石窑寺。提起车下了这段台阶,便站在寺门前的一个小场地上,面积约十来平米,青砖铺成,平整干净。左手边,三五个台阶通到寺门口。寺门不算高大,红墙黄瓦,正午的阳光里亮堂堂的,还有些晃眼,一边挂着牌子:“西张石窑寺”。右手边,青石条砌的半腿高的花栏墙护着场地边沿。把车停到花栏墙边,凭栏俯身,眼前一条窄沟深不见底,两壁挨挨挤挤铺满五彩斑斓的灌丛,赏心悦目的感觉又从心底荡漾起来,浑身上下一阵舒坦,不觉有些醉。良久,回转身准备进庙时,却大吃一惊,刹那间就从陶醉中清醒过来,感觉有巨石猛然压在胸口,呼吸顿感不畅,而心中一阵惊叹:好险!好险!
  只见,一块大得象一座山样的石头,忽然压在了寺门顶上。那石头就是一座山,而山就是一块巨石。再凝神看去,那巨石上半部分,由一块块的小石头构成,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不留神就会掉下一块,砸在门顶、头顶上。看了好一阵,它又没掉,才算稳住心神,但还是戴好骑行头盔,慢慢向门里走去。原来,刚才只顾下台阶,找地停车,寺门这边只是略略一看,不曾想回头受了一惊。
  进了门,抬眼一看,又不禁感叹起来:真险!
  原来,那山样大的石头不是压在寺门顶上,而是实实在在压在了几个庙殿顶上。这些殿在巨石脚底下由寺门这边向东一字排开,好似撑起巨石,而巨石则横卧在这一排殿宇之上,压得它们有些低矮。站得稍远些,微翘脚尖就能看到殿顶与巨石的接合部,黄绿的瓦片与灰色的石头紧紧挤在一处,好象有千万斤的力相互作用。
  进到一殿里,拜了佛祖、菩萨,仰头看见殿顶是天然的石头,再四下寻看,除了殿门这边,其余三面都是石壁,浑然一个石头窑洞。石窑寺真是名副其实!
  再抬头看这巨石,上面有水流的痕迹,或白或褐,呈线或条状,在阳光照射下,因有石英的缘故,竟闪闪发亮。静静地看着,渐渐觉得阳光仿佛与这些亮闪闪的线条融合起来,变作水流沿着石壁缓缓流淌起来,流到了黄色瓦片上,流到了院子的地上,明晃晃一片,心神不觉安静了下来——不论是低矮的殿宇映衬了巨石的险峻,还是险峻的巨石塑造了安若磐石的情怀,或许斯人与斯山斯庙,就如同红叶与枝杆,或合或分,早已浑为一体,使游人惊叹后的担心变得多余。
  (五)梦逍遥
  从石窑寺出来,再向东走一段羊肠小路,便出了红叶沟,过西张村便上了来时的柴西公路。一行人沿路相伴进城后,便纷纷道别各自回家。
  到了家,妻子正一边上网,一边听歌。和她没说了几句,便感到倦意涌动,双眼迷糊起来。赶紧振作一下,打一盆热水,把脚泡进去。然后,往沙发里一躺,闭上眼任凭火烧般的热感在脚上恣意滚动,耳边轻轻传来祖海演唱的《梦逍遥》:
  天地之间,我在行走
  山水之中,潇洒无忧
  庄周梦蝶,我梦庄周
  春花秋月,四季乐游
  刚才脚上的感觉已经由火烧火燎变成热乎乎了,并开始由脚底向上慢慢传来,不禁觉得身体软绵绵的,好像飘在暖烘烘的阳光里。迷糊间,仿佛有七八片红叶悠闲地飘荡过来,时尔滚作一团,时尔连为一线。其中一片擦过耳畔,还发出人的话音,喃喃作语:“昨天梦作蝴蝶,今天却变成了红叶。庄周是红叶,还是红叶是庄周?”
  我微微一笑,心想:无论庄周是红叶,还是红叶是庄周,庄周和红叶都已经给世人演绎了顺应天道的真逍遥、真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