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首先是要坚决制止公款浪费。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个人来说,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文明行为;对社会来说,勤俭节约则是一种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如今,有的干部利用公款搞拜年、走访、送礼、宴请、旅游,甚至向上级部门跑送,进行权力寻租;有的假借生日、子女婚礼、庆典活动,中饱私囊;有的互相攀比,喜欢去高级酒店和高档娱乐场所开会、唱歌,助长奢侈之风。群众对此意见很大,深恶痛绝,严重影响了执政党在公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可以说,公款铺张浪费,其实是在挥霍执政党的民心本钱,此风务必狠刹。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离不开制度举措。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严格的惩处制度,从源头上拧紧公款支出这个“水龙头”。现在的许多规定条例,道德倡导性内容过多,具体责任追究规定过少,缺乏可操作性。大话了了,花拳绣脚,是打不倒“官大嘴”、“官大款”的。
除了制度性安排,加强监督检查也要跟上。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是最好的防腐剂。作风是否确实好转,人民既在期盼,又在评判。对铺张浪费的行为坚决“零容忍”,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经常抓、长期抓,让群众不断看到成效和变化。
中央和省委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一系列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也不是终极目的,而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对共产党人的起码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己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不讲排场、不破标准,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新风尚的传播者、示范者、实践者。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我们期待各级领导干部从现在做起,从春节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