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文化*悦读总第2468期 >2013-01-27编印

狐突庙随想
刊发日期:2013-01-27 阅读次数: 作者:刘向东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因我县有两处古建筑被列为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在《清徐》等本地刊物上经常能看到连篇累牍的宣传报道,以求唤起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其中狐突庙为专门祭祀春秋时晋国名臣狐突的庙宇。我等受此感染,顿觉咫尺之距有此胜境,如不亲眼目睹实在遗憾,加之周日闲暇无事,便约三五之同志者驱车前往拜谒。返程途中,大家相约各写一篇游记以志此行。
  夕阳西下时,我们走进狐突庙。
  狐突庙,又称“狐爷庙”、“狐神庙”,位于吕梁山脉中段马鞍山下西马峪村北,始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金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作过修葺,并彩塑武士侍女及狐突夫妇坐像。明代又扩建了献殿。清代又扩建了山门、乐台、东西配殿及钟、鼓二楼等,成为东西宽30米,南北深75米,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的重院建筑。建筑风格反映了宋、金、元、明、清几个时代的特色并颇具规模。庙内塑像、壁画人物形象生动、地域特色明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狐突庙钟楼已经不知去向,鼓楼也成破壁残墙;几个顽童或坐或卧,正在已经烧毁的乐台上嬉耍,一个个滚得和泥猴一样;前院内随意堆放的砖和沙子似乎是要说明这里并没有被废弃;一只“汪汪”吠着的看家狗和几只觅食的鸡也告诉人们这里还有一丝生机。
  狐突(?一公元前637年),亦曰伯行、伯氏、狐子。原姓姬,因其祖分地狐氏大戎(今交城县西北山区),故改姬姓为大狐。突春秋时为晋大夫。其女狐季姬、小戎子嫁晋献公诡诸,狐季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公元前655年,因献公宠姬骊姬欲立其子为太子,宫乱迭起,重耳出逃,狐突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先后周游翟、齐、鲁、宋、郑、楚,秦列国。公元前651年,献公死,晋国内讧加剧,献公诸子奚齐、卓子相继被杀。齐、秦两国的兵送夷吾归国即位,是为惠公。公元前637年九月,惠公死,其子圉立为怀公。为巩固帝位,削弱其叔重耳影响,怀公命随重耳出逃在外之人至期而归,不归者,诛其全家。同年冬,狐突因不召二子归国,被怀公拘捕,并拒绝了怀公的要求而被杀害。次年,秦国送重耳归晋,晋人迎重耳,杀怀公。重耳即位,是为文公。厚葬狐突与狐氏戎境内少阳山(今马鞍山,亦称狐爷山)。因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且被神化,称为“狐神”。在民间对狐突也极为崇拜,把他作为“雨神”立庙以祀之。
  因本人既无文物鉴赏能力,又对石碑考古等缺乏研究,所以对建筑风格等丝毫提不起兴趣;且本人还对历史上的是是非非有与众不同的看法,所以也就姑且不对狐突的重大历史功绩和刚正不阿的气节作什么评价。我感兴趣的只是狐突为什么会成为人们心中的雨神,民间百姓又是如何供奉这位雨神的,对雨神的推崇昭示着什么。
  走进面阔五间的献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书曰“泽沛苍生”的匾额,端端正正地悬于梁架正中,百姓对狐突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此匾为清代代光绪年间所制。两边山墙上是明代壁画布雨回宫图,西壁为出巡布雨图:上部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下部龙王骑龙,夜叉持伞,侍者前呼后拥,有一老者(即狐突)左手执环,右手扬拂,作施甘露状;东壁为回宫图:万里晴空,禾苗茁壮,一行人马从南而入,描绘狐突雨后回宫的情景。从两幅壁画中,明显地让人感觉到了雨神在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和重要。
  穿过献殿,便进入后院,一株参天古槐为整个院落布下一片阴凉,使人顿觉一丝清凉、一阵清爽。此槐据说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依然苍翠欲滴,树干粗壮挺拔,三人方能合抱,杆径约5米,树高10多米,冠径超过15米,为全县古树之最。能长成如此威猛的大树,不难看出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风调雨顺,这大概就是这位狐爷的功劳吧。
  正殿为3间,殿前悬挂“三晋名臣”匾额1幅,殿内装修精致,上塑狐突夫妇坐像各1尊,两旁各塑官吏、武士、侍女像10余尊,均具元代特征。偏殿为黑白龙王夫妇像。在庙堂之上供奉夫妇二人,这大概在中国的庙宇中是极为少见的。看着这别具一格的设计,我想,可能百姓也是为感恩狐突对自然和气候的功绩,为了不让狐爷寂寞,也为了狐爷能够安居于此,而请来狐夫人给狐爷作伴的吧;既然狐爷不再寂寞,那么布雨功臣也应享受天伦之乐,于是黑白二龙王也就有了夫人来陪伴。
  但这仍不能解开我心中的谜团。翻开历史,我终于明白狐突之所以成为“雨神”的原因。光绪《清源乡志》记载:“狐突墓,在马鞍山下。宋宣和五年封利应侯,乡人建庙以祀之。座下有泉,遇旱祷雨辄应。”据万历、康熙的《徐沟县志》记载:“狐突曾在本县居住,故有秃尾渠之号。”“秃尾渠从刘村取水,灌溉北门外田地。”看着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想像,一定是狐突在本县居住时,率领大家兴修水利,使干涸的田野得以灌溉,百姓收成大增,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将灌溉渠称秃尾渠,寄托了人们对狐突的敬意和良好的愿望。
  百姓对狐突的虔诚和尊敬还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在行动中。民间盛传,在清源米阳都(今西谷乡一代),每遇天旱,人们都要怀着虔诚之心去狐突庙、狐爷山祈雨。祈雨者队伍较为庞大,先上狐突庙祭典,祭典完毕,大部分人返回,只留下一些身强体壮者上狐爷山完成所有的祈雨仪式。据传说,上狐突庙、狐爷山祈雨非常灵验,每次祭典时,总有一只蝴蝶飞来落在狐突庙供桌上的盘子里,祭典完后蝴蝶就飞去。蝴蝶是狐突的化身,有求必应。每次下雨后,乡人还要上狐突庙、狐爷山谢神(亦称谢雨),谢神时人们全体出动,仪式隆重,有锣鼓、社火等,并且站在谢神队伍中间的一人,胳膊上用铁钩挂满了布条,两胳膊伸直,一直走上狐突庙、狐突山,乡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狐神的恭敬之情、虔诚之意。
  百姓为了让狐突更加亲民,更加能为百姓带来无尽的幸福,还专门为狐爷搭建了乐台,以求为狐爷简单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据传,每逢农历七月十五,狐突庙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请来戏班唱戏。届时,乡人会把狐突夫妇及黑白龙王夫妇请到前院的乐台下正中,并摆上三牲五果,让狐爷也感受一下民间的氛围,以求得狐爷能进一步与人和谐融通,因此能够更加关注百姓、造福苍生。
  想通了这些道理,我那失望之情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祈求。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也在环境保护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如何才能达到天人合人,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是需要我们关注和考虑的问题。所以我祈求上苍能够让百姓永世共享雨露滋润,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而祈求的这位神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
  在离开狐突庙时我仍有一丝的凝重,一丝的牵挂。象狐突庙这样的重点文物,我们究竟还有多少家底,但愿我的这份沉重情绪能够让更多的人感觉到,去珍惜爱护祖宗留下的这份遗产,让它能够陪着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