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清徐*要闻总第2467期 >2013-01-25编印

一心为群众健康着想
刊发日期:2013-01-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白俊英
  医疗改革是关系百姓医疗救治的一项民生工程。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医改小组,严格按照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工作意见要求,统一部署,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医改工作,使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省级医疗服务”,真正让患者得到优惠的救治,优质的服务。
  健全医保体系确保惠医惠民
  有无一个健全的医保体系,是决定一个地方能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地方社会保障中的一个重要事项。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在医保体系上受益,针对目前我县城镇居民就医和居民医保的现状,2012年,我县从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简化就医程序上入手,从建立健全各项医疗体系上出台了多项相应的医疗惠民政策和措施。
  ——在全县17家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中实行了“先住院后付费”的诊疗服务新模式。这一项人性化的政策,是指符合住院直补条件的参合患者,只需提供相关证件后,无需交纳住院押金,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实行分段结算,出院前结清个人应承担的费用。该项惠民政策就是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有效避免了因无钱交住院押金而耽误病情治疗现象的发生,受到了我县25万参合农民的一致好评。从去年8月份实施以来到现在,已有1473名参合患者受惠。
  ——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清徐县新型农村合医疗补充医疗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对重、特大疾患者提高报销水平,在新农合补偿封顶线的基础上,再提高10万元,补偿总额达到20万元,基本实现了“住院有保障,门诊有补偿,看病花钱少,报销更快捷”的目标。2012年,全县新农合共补偿83372人次,补偿金额6355.19万元。
  ——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本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本地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政策范围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3%以上。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10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以上。
  ——为了提高全县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县政府出台了《清徐县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制定施行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对大病患者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及大额医疗费用自付部分给予进一步保障。
  ——在全省率先施行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我县推行了“以商业大病保险为补充”的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签定了医疗保险协议,参加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险费20元/年、人,县财政负担15元,参合农民个人缴纳5元。
  由于各项医疗保障体制得民生、顺民意,我县参保率得到很大提升,截至2012年底,我县城鎮职工、居民医保参保36266人,参保率达到98%;参合农民253062,参合率为99.29%,较上年增长0.59个百分点。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基层医卫机制
  多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养医”似乎成了规则和惯例。如何打破这个沉痼、实现“医药分开”,成为医改的一个“难题”。
  分步实施,统筹管理。从2012年1月起,全县13个卫生院开始实施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县卫生局和每个卫生院明确一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并经培训后上岗,确保网采工作顺利开展。这项举动,为我县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奠定了基础。
  县医院是公立医院中率先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的单位。此前,县医院积极探索县、乡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改革,从构建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入手,初步建立起了公益性和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和长效性的补偿机制。2011年7月,我县正式实行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据统计,到2012年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单位累计购进基本药物611万元,累计销售553万元,县财政按照药品销售额的30%落实了补偿资金,累计补偿资金159万元;全县13个卫生院通过网上集中竞价采购基本药物215万元,回款165万元,县财政已补偿77万元。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制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公立医院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了定编定岗,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执行了岗位绩效分配机制。县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多渠道补偿机制,逐年递增,2011年,县财政增加经费投入200万元,2012年增加经费投入353万元。此外,还另外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
  无论是完善药物制度,还是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制,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2012年,县卫生局根据市卫生局的安排,派出5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基导医疗卫生人员分别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中医药知识培训、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培训、全县农村卫技人员培训等项目培训,累计培训1400人次。
  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问题,也是医改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年,我县多渠道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工资补偿,由原来的每人每月600元,提升到现在的每人每月800元。目前,县财政已按标准拨付138万元。
  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水平
  县委、县政府对公立医改非常重视,出台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9个,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组织机构。
  县医院是重要的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理所当然,也就成为医改的实施主体。在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等各方面改革以后,县医院各方面都理顺了机制,开始全面投入到全新的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上来。他们聘请了北京葆德医管中心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业绩要素纳入分配办法,拉开分配档次,采取了灵活自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医疗供给、医疗质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综合管理目标与绩效考核挂钩,将职工的收入同医院、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后勤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全体职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形成“多劳多得、多创多得、奖勤罚懒”的新氛围。
  县医院构建的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全县人民感受到了“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一是外聘专家。县医院是省人民医院的托管单位,因此,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可以定期到县医院坐诊、查房,制定疑难、危重病人诊疗方案。二是内强培训。县医院精选兵将50余人,外派到省人民医院进行培训,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成功打造骨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重点专科。三是筹资1400余万元,整合县、乡、村医疗资源,建设城乡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并就县外就诊率高的前三位病种进行统计、分析,新开设血液透析室、肿瘤科、消化科、高压氧舱、核磁共振室、新生儿病房等,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70%以上,医务人员收入较改革前增长50.1%,并开设了便民电话,实行了网上预约挂号,建立了高效的投诉机制,全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为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县级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开、相互制衡的权利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我县还成立了公立医院理事会。
  我县医改工作,站在了大民生的高度,实实在在落实了全市医改的各项指标,不惜重金、不折不扣对医改的各项补贴进行了落实,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行惠民便民措施,改进群众就医服务,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全县医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让每一位患者得到最便捷的医疗救治和优质服务,受到全县人民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