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校园*内外总第2462期 >2013-01-13编印

少点这样的教育机智
刊发日期:2013-01-13 阅读次数: 作者:chěng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吴国娟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恰当的采用一些教育机智来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当然是好事,但在实际中我们教育者不乏这样的教育机智——
  新来的语文老师点名时,有两个学生的名字不认识,就故意漏掉,点完后再问漏掉了谁。两名学生站起来后,老师让他们自报姓名。
  在我们自以为巧妙地采用教育机智化险为夷暗暗自喜时,听听学生怎么说吧——
  “新来的语文老师太虚伪了。”“怎么没漏掉别人?偏偏漏掉两个最难认的名字?”
  当这样的学生话语传入我们为师者耳中时不知道我们会作何感想。
  关于这样的教育机智我还知道一个故事——
  “我”师大毕业后来到一所中学任教,上课点名时碰到了一个叫“张海昶”的名字。这个“昶”字“我”压根儿就不认识,于是就跳过了他,最后问有谁的名字没有点到。一个瘦小的男孩站了起来。“我”问他叫什么名字,并为自己周全的考虑而窃喜。他低着头,红着脸不安地告诉“我”他叫“张海昶(永)”。
  一个月后的一节公开课上,“我”谈笑风生,学生们纷纷发言,听课老师颔首称赞。临近下课时,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张海昶终于举起了手,“我”说:“张海永(昶)同学,请你起来说说……”他一动不动,我又提高分贝叫了一遍,他仍没有反应。“我”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温和地说:“张海永同学,上课可不能走神,老师在叫你回答问题呢!”不料,他忽地站了起来,一改往日的拘谨和羞涩,压着嗓子竹筒倒豆般回答:“老师,我不知道你叫的是我,我不叫张海永,我叫张海昶(厂)。地球人都知道。”说完后还来了个经典的赵本山动作。课堂上一下骚动起来,全班哄堂大笑。在一片笑声里,“我”分明听到一阵窃窃私语:“连个昶字都不认识,还口口声声自诩是师大中文系毕业的。”
  五年后的寒假,“我”的学生回来看“我”,“我”知道了那场戏其实是在全体同学的威逼下他才勉强答应的。
  他们合力导演那场戏就是为了“治治你们这些教师不该有的虚伪”。
  之前的三位新班主任都是像“我”一样点名的。
  “我”还知道了——
  他在两个月前去世了,在工地做小工时被掉下来的砖块砸中,临死时身上还揣着一本自考书,只差一门就可以拿到大专文凭了。他是那年那个班唯一落榜的学生,他的母亲得了突发性神经错乱疯了。其实他很爱学习,那场戏给生性怯懦善良的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学生走后,“我”把一墙的奖状和牌匾统统卸了下来。
  如果说前一个“教育机智”让我们难堪的话,那后一个则可能会让我们一辈子沉重。
  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们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之外,是会毫无所得的。”
  韩愈老先生早言“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是常人,不是仙,不是仙就有可能有不足,有缺陷,有不如弟子的地方,要不怎么会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信息爆炸性增长,而信息技术又如此先进、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如此多样的时代,为师者在某一点或某一面上逊于学生,这不足为怪。所以当我们在学生面前真的“不知”时,一定要有平常的心态,承认这样的事实,而不要“强不知以为知”。相信,这样的我们不但不会招来学生的耻笑羞辱,相反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真实的可爱,从而更“亲其师,信其道”。另外,陶老前辈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师者不能真诚,我们又如何能真正让学生学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被称为“学术超女”的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一次谈到中小学教育时说:“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这些胜过知识和技巧。”
  再来看一个故事吧——
  新学期开始,一个老师在点名时,被“赵志枨”这个名字难住了。前两个字已经读出口了,这第三个字到底读什么呢?他想凭感觉读一下,又怕读错了,一时间觉得非常尴尬。最后,他老实地告诉学生:“对不起,这个字我不认识,大家能告诉我吗?”说着,他把那个字工工整整的写在黑板上。
  “老师,这个字读‘chěng’,我叫‘赵志枨(chěng)’。”一个男生站起来大声说。伴着他响亮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给真诚的老师的,因为学生见惯了那种虚伪的“教育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