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休闲*生活总第2438期 >2012-11-18编印

月下天龙行
刊发日期:2012-11-18 阅读次数: 作者:李建军 侯奕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一)梦后骑行
     时值中秋就在眼下,水泊梁山的诸位好汉,于中午时分热闹了起来。一番号角,齐聚忠义堂,头头脑脑指点江山二三四,便开始大快朵颐,吞红饮绿。从“有大有小”(花生米)吃到“有头有脸”(猪头肉),从十年的勾兑喝到二十年的陈酿再到五十年的原浆,从寨子的砖砖瓦瓦说到功夫的上上下下,再到“钓猫岛”的进进出出。正是,壶里乾坤大,醉中日月长。好汉们难得几回尽兴、一翻糊涂……
 “……And we need to go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We are the champions - my friends
 And we'll keep on fighting
 Till the end
 We are the champions
 We are the champions
 No time for losers
 Cause we are the champions of the World……”
     一阵激荡的手机铃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翻身起来,到窗边一把拉开帘子。外面谙唔静悄,公司已经放假,老板和同事们都已走了。
     转回身,穿好衣服,带上午休前备好的装具,推车出门。下了楼,翻身上“马”,一抖缰绳,向龙城大街赶去。
     出郑村,上龙城大街,一阵风起,“祥云”飘过身后。变挡换速,保持巡航踏频,眼观路面耳听身后,谨守交通规则。与“804”、“856”几番追逐,数度激情,终究“安全第一、赶路第二”,直起腰甘落下风。
 转眼,过晋祠,到了天龙山入口。在入口登记处填领了入山证。小憩片刻后,便开始骑车登山。
(二)女儿、《钱塘湖春行》与“天龙行”
     我称这次骑行为“天龙行十”,也就是从买了山地车开始,第十次骑行天龙山了。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和记录,是因为最初骑行后回到家里,女儿问:“爸爸,你都骑行了那些地方啊?”
     我说:“有天龙山。”
     然后给她讲讲骑行的路线是从这里到那里,哪里有个庙啊,哪里有个瀑布啊,看见松鼠从车前窜过去了,听见一窝小野鸡叫呀,望见老鹰在山口盘旋啊,等等。她感兴趣了,几乎每次都问。又一次问道:“爸爸,你骑行天龙山几次了?”
     我若有所思道:“应该是天龙行三或四了吧。”
     再后来,她就直接问:“爸爸,天龙行几了?有什么故事吗?”
     我便说:“啊……天龙行五了……还是六了。或者:这次没去天龙山,和你刚叔骑行崛围山与二库了;或者:和你刚叔、斌叔,还有静叔、涛叔,骑行龙泉寺,又爬庙前山了;或者……”
    “天龙行几”的称谓,就在对话中,在若有所思而又不经意间说出来了。我感觉,或许与中学时代学了许多《某某行》或《某某…某行》有关吧。略略一想,记起来的有《短歌行》、《长歌行》、《琵琶行》和《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与骑行情景最相似了。你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虽然,香山居士写的是初春景象,但也是游玩时的景与情,特别是所写也包括了“骑行”的场景——“浅草才能没马蹄”。只不过,他跨骏马与“西子”为伴,而我骑山地车随“天龙”共舞。真所谓,沧海桑田,情怀难老。古人、今人有相似的爱好和情怀啊。
(三)天龙六蟠
      说到与天龙共舞,通过前十来次的骑行经验,根据地形和自己的骑行感觉,把天龙山进山之路划分了六段,称为“天龙六蟠”吧。
      “天龙六蟠”,其形其势,予人所感所悟,正应了《周易.乾》的爻辞,可依次称为:“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天龙一蟠:潜龙勿用。从入山口到天龙山怪坡,一开始就是个非常陡的大坡,骑行起步必须用低速挡位,还得压低身形,以免前轮跳起。这时候,不适合发挥爆发力和高速挡位蹬踏技巧,老老实实使用低速挡、循序渐进地使用体力是最佳选择。紧接着是连续几个又陡又急的“发卡弯”。之后,经平缓的几道弯进入天龙山怪坡。这怪坡,上山时让人先喜后忧,看着是下坡,骑着却越来越吃力;下山时令人先愁后乐,看着是上坡,骑着却越来越轻松了。
      天龙二蟠:见龙在田。从天龙山怪坡到明马石头,这段路程,是又一个明显的地势抬升。在经历了,第一个爬坡段后,身体渐渐活动开了,骑行感觉越来越有力,一种持续强大的力量渐渐从体内徐徐发出,像种子发芽顶开土壤。
      天龙三蟠:终日乾乾。从明马到前山小亭,路程较短,地势先缓后陡。这时候,大约骑行五十分钟左右了,又经过了两个地势连续抬升的坡段,体力到达一个适应调整点,需要咬紧牙关坚持住,借助刚过明马石头一段较平坦的路,舒缓一下身心。转过弯,便是小亭前的一段陡坡。对于我,这段路是一个考验,在最初几次骑行中,都在这里由于体力不支被迫中途下车,让人懊恼不已。之后几次,随着体能有所增强,骑行节奏把握更加合理,在坚持、坚持、再坚持的念头指引下,通过不间断的蹬踏,一寸一寸地前进,一次又一次克服了身体的适应调整点,通过了这一关。
      天龙四蟠:或跃在渊。从前山小亭到半山松林,这一段路程较长,比起前面的一直处于抬升状态的三段路程,途中有几个陡升陡降的起伏,需要适时调整骑行状态和动作,以灵活的状态选择和准确的动作变换,快速适应地形地势的陡然变化。
      天龙五蟠:飞龙在天。从半山松林到天龙山牌坊,这段路程总体平缓,略有起伏,弯路轻柔,正是历经隐忍积蓄、谨慎崭露、持续再积累、积极应变之后所赢得的最佳路况。一路可以保持最舒服的踏频、最有效的速度,享受着温柔的起伏、优美的弯道和淡雅的松香,飘飘然若飞龙在天。
      或许,正为这种情境,天龙山牌坊上才刻了“龙翔峻极”四个大字。
      天龙六蟠:亢龙有悔。从天龙山牌坊到天龙寺(圣寿寺),一路下坡,坡势较陡,弯路稍急,享受过飘飘然感觉后,还需再次凝神聚力,以便谨慎骑行、平安拜佛。
(四)初探黄贝庄
       由于已经骑行多次,对每一段的体力分配、轮组变换、适时补给、车上小憩都把握得更为合理,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天龙山牌坊:龙翔峻极。
 按计划,这次没有往天龙寺方向走,而是沿山脊向黄贝庄前进,想去探探往武家窑或古都头(音)的路是否通着。边行边望去,路就在山脊下,伴山脊蜿蜒起伏。山脊在远处变作一道雄浑刚健、卧龙伏虎似的山梁,山路则化作一条时隐时现、飘洒灵动的白线。
       沙石路两边,野草丛生,一会惊出一只野兔,一会惊飞三只野鸡。经过几个较大的起伏升降,传过一个山背,又一个下坡,便进了黄贝庄。房屋大多破旧、无人居住,人都搬迁到了山下新盖的楼房小区。直到路的尽头,一只狼犬扑来,一老者从屋中急急走出,吓住了狗。接着又有两老者出来。
       向他们致意,问:往武家窑的路通不通?
       一个老者说:通着呢。
       另一个说:小伙子,该下山了,一会就天黑了。
       道谢后转身离开。边走边想:是进是退?看看表,又抬头看看太阳。太阳已经快到山顶了,心想:是该下山了,再说往武家窑的路况也问了一下。于是开始返回下山。
(五)月下天龙行
       从黄贝庄出来,转过来时那个山背,一轮白月亮赫然低悬在苍茫的天空中,一条安静的路蜿蜒伸向山的那边,仿佛要通往月宫——让野兔与仙兔欢聚?
       再回首望去,太阳刚刚没入山头下,连绵的山梁上一片淡红的余晖散发和渲染着迷人的光与色。余晖的边际外,几缕云绪静静地飘着。
       杜牧在《山行》里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曾记得老师讲到这里说写情是如何如何的生动,那时只是记住了,没有什么感觉。现在对这“停”、“爱”、“晚”的体会是多么真切。不,不是所谓“真切”,就是在自己身体上,在自己心灵里。余晖与月色交织的神秘天空,散发红晕的连绵山梁,通向月亮的蜿蜒道路,不禁渐欲迷人。总想“停”个够,“爱”个够,但不能“晚”个够啊。走吧,明朝景更美。
       黄贝到天龙牌坊路况还可以,一会便过了“龙翔峻极”。之后,一路谨慎骑行。
       过了半山松林不久,模糊见一藏獒嚎吠而来,幸好车速较快,一闪而过,却惊了一身冷汗。一边大骂这家伙无礼,一边给自己壮胆。惊险过后,看看无事,到了前山小亭,便下车小憩。放眼望去,月亮在崭蓝的天空变得皎皎生辉,洁白光芒洒下人间。月下,滨河西路灯火辉煌,向东延伸,又折向北方,化作一条淡淡的细长白线。
      下了山,又简短休整了片刻,便上车沿晋祠路向家骑去。
(六)骑行后梦
       约一个来小时后,进了家门。洗过脸,吃过晚饭,便和女儿讲起了见闻。当讲到下山半路差点被藏獒咬到,而后大骂藏獒“XXX,XXX”时,女儿哈哈大笑:“爸爸,你太不文明了吧……”
       又嬉笑了一阵,女儿乏了,渐渐入睡。于其甜美舒畅的鼾声中,从书柜上随手拿了本书,边读边睡。一看是《水浒传》,翻开一页却是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又翻几页:“……却说李逵见了宋江,柴进和那美色妇人吃酒,却教他和戴宗看门,头上毛发倒竖起来,一肚子怒气正没发付处……扯下幅画来,就蜡烛上点著,东捽西捽,一面放火,香桌椅凳,打得粉碎……就街上夺条棒,直打出小御街来……惊得赵官家一道烟走了……”
       半夜,忽觉有人叫唤:李哥哥,带俺上天龙山吧,俺们梁山好汉节日期间加班出差,闹了半天,有点饿了。公明哥哥又只顾和那鸟娘子吃酒,不管俺。你就带俺拿了那条藏獒打个牙祭,还能替你出口恶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