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文化*长廊总第2438期 >2012-11-18编印

“一字千金”的三个版本
刊发日期:2012-11-18 阅读次数: 作者:王增维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增维
  我们对诗文写得辞意精辟、用词造字贴切、浑然一体,常用“一字千金”这一成语来赞誉。它表示,该诗文完美无比,出奇地好,字字珠玑,一个字也更改不得,也形容价值很高,字能值千金。“一字千金”这一成语,最早源于《史论·吕不韦列》传。书中记载: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们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它刻在竹简上,悬挂于咸阳的城门,征求意见。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千金。
  另外一种版本是说西汉时期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成《淮南子》一书,亦效法吕不韦悬赏千金,征求读书人的意见。
  第三种说法恐鲜为人知。说得是陕西西安碑林,有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朝高僧玄奘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翻译后,由唐太宗李世民作序,太子李治(唐高宗)作述记玄奘的谢表。其时,朝廷上下一致要求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此碑。但王羲之已经死去300多年,怎么用他的字体呢?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和尚得知此事后,便广泛收集王羲之存世的书法作品,从中寻找可用之字。怀仁高僧历经千辛万苦,但仍有几个字找不到,无奈之下,只得奏请朝廷贴出悬赏告示,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也正因此,后人遂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