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月英本报通讯员陈金玲
“年内完成农田灌溉末级渠道防渗214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5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68万亩。”
这是一句沉甸甸的承诺,这是一项厚实实的承诺。按照县委、县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精神要求,县水务局从惠民生、强服务角度出发,确定将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这两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程,作为今年开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末级渠系的进一步改造成为我县水务部门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工作之一。
作为承担农水具体工作的县水务局农水科长罗玉,自然成为这一民生实事与难事的关键承办人之一。按照全局总体部署,罗玉积极规划,带头行动,与农水科其他成员一道,强力掀起对末级渠系的进一步扩展改造之中。田间地头,井台渠道,到处留下他丈量测算的脚印、服务群众的身影。
接通“最后一公里”
年近不惑的罗玉是一位老水利,从学校刚毕业就被分配到县水务局工作。近20年来历获殊多荣誉:2009年,他荣获全省农水建设先进工作者;2010年度市水务目标责任制先进个人;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成效显著,荣立太原市个人一等功;2012年县优秀党员……荣誉的背后,是他对水务事业的一腔热爱之情。参加工作以来,他,投身水利即为家,将自己所学知识融入工作实践中,以自己矫健的双脚,走遍清徐的每个村庄;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绘制着水利事业的宏伟蓝图。
2009年,罗玉被任命为县水务局农水科科长。同年,我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重点县建设历时三年,我县共投入资金7888.94万元,各级财政资金投入5996.69万元。河灌区完成末级渠系防渗223.58公里,新建及改造桥涵建筑物2152件,维修改造小型抽水泵站9处。井灌区完成旧井改造66眼,完成输水管道更新160公里,完成井灌区防渗槽21.6公里,有效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为全县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年底,全县小水重点县建设工程全面竣工。三年间,罗玉和同事们一道,日夜穿梭在河道渠系里,风餐露宿在工地上,为“接通最后一公里”不辞劳苦。
村干部家“两签到”
今年以来,水务局农水科工作有两大重点:河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范围的进一步扩展,井灌区的高效农业灌溉。为使广大农民朋友能得到更多实惠,罗玉与农水科同事一道,想方设法为农民朋友办实事、解难事,在加强水利工程硬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跟进对农民朋友节水知识的普及;在进行防渗设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跟进对科学用水方法的指导,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水管家”。
“水管家”名副其实。他不仅对节水制度、节水工程的建设严把关口,而且在工作中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常家庄、龙家营村村干部对这位“水管家”的印象深刻而鲜明:作为河灌区典型村庄,在防渗渠道建设的那段时间里,罗玉几乎天天到村干部家“两签到”。由于防渗渠欠账多,渠道缺土成为工程难点。为尽快解决适宜当地条件的缺土难题,罗玉每天早上到村干部家上门求教,积极协商最佳取土路径;每天晚上上门沟通当天取土及回填土方等情况。就这样,罗玉为工程建设夯基础,架桥梁,靠着这股倔劲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农家地头“常串门”
罗玉还有一个外号叫“节水通”。他不仅对工程建设全力以赴,而且对各种农作物用水度量、灌溉方式的把握务求精准。清德铺、西楚王等村的村民对他的这一特点颇有感触。
就拿河灌区浇地出水口的选择这一问题而言,罗玉可是费尽心血。往常,村民浇地在土渠上随处挖口子,在灌溉中不仅费时费功,而且会有跑冒滴漏现象,造成“渴地”喝不上水,“不渴”的地却被灌成“落汤鸡”。在末级渠系连通之后,为科学解决出水口问题,罗玉与同事逐村仔细测量,按照地形地势、灌溉面积、农民用水习惯、来水时间,每条渠道受益范围,仔细计算出一条渠开几个口子,既减少了劳动强度,又节约了用水,农民朋友受益匪浅。
井灌区节水工程建成,罗玉不仅教村民设备使用法,而且教大家各种农作物的适宜灌溉量:小麦在小的时候用微喷,返青期用微喷,灌浆时用管灌;夏天的黄瓜在早上用渠道浇费水,使用微喷设施较好;快收获的西红柿、黄瓜用微喷……同时,罗玉积极倡导改善了北程村、南青堆两个七十年代建起的抽水站,从而使这两座抽水站利用率有效提高,扩大解决了孟封、柳杜两乡镇8个村万余亩灌溉面积。
截至目前,县水务局末级渠系改造已提前完成今年全年任务,共筹资4549.5万元,在东范庄等28个村庄,完成渠道防渗214.6公里,受益区新增灌溉面积0.5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68万亩。目前,河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了0.65。
群众是最公正的评委,百姓是最公平的考官。而今,罗玉及县水务局农水科的同事们发起新一轮冲锋:2012到2015年,用4年的时间将我县建设成全国规模化节水示范县。日前,该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国家水利部并已立项,实施方案正在酝酿中。据悉,该项目在全省只有3家,在太原市我县尚属唯一,项目可惠及全县45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