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重阳*敬老总第2426期 >2012-10-21编印

九九重阳日 浓浓敬老情
刊发日期:2012-10-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农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敬老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在敬老节来临之际,祝全县老年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尽孝应在心
  李中
  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会、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这是参照“旧24孝”的形式,在新时代发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好事,对老人与后代都有促进作用。
  我认为,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先贤曾为我们树立过榜样,比如:汉文帝刘恒在母亲患病的三年中,日夜侍奉,衣不解带,亲口尝药,孝行显著,他又是帝王之尊更具典型。后汉黄香,九岁失母,事父尽孝,暑天扇枕,冬日温衾,是儿童尽孝的榜样。晋代王云年,继母不慈,常数落他。严冬想吃活鱼,他竟卧冰上,冰化捕鱼,十分感人。现在,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旧孝典型已不能依效,搞一个新版是十分必要的,是继承和发展孝文化的需要。
  不过我觉得,子孙孝与不孝主要在于心,不在于什么形式。比如我,有四个子女,每年中秋、春节,长子在太原工作忙,每年带礼物回来看看。次子在县城,每年同二老一起吃饭,长子知道他继母有糖尿病,腊月回家擦玻璃,打扫卫生。每年我过生日,二子二女都要送来礼物,我忘了,他们还记着,这些都让我感动。我在书柜前浏览,看到巴金的《随想录》和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二儿子为我买的,心里就甜甜的。通过这点点滴滴的事情,我觉得他们心里都有孝心,家里才过得和睦。正如《常回家看看》歌里唱的:“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这些都是小事,但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德。
  重阳节为什么又称“老年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老年人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有的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因此,重阳节又称为“老年节”
  老人多盼子女回家看看
  韩肇文李晓雪
  10月23日我们将迎来敬老节·重阳节。近日,记者走访了周围的一些老年人朋友,请他们谈了一些过节的体会和感爱。
  采访中发现,只有少数的老人会参加社区或是其他部门组织的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活动,绝大多数老年人并没有真正过过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老人们表示很希望过重阳节,最想要的就是儿女们能回家来看看自己。
  家住春光路的张奶奶是位空巢老人。她说:“现在也不缺吃不缺穿的,自个在家想吃什么买什么,相比过去,觉得天天都在过节。但还是盼着过节,过节了儿女们就能回家来热闹热闹了。”张奶奶说:“其实不是想过节,是想儿女们能回来。平时一个人在家怪无聊的,就想他们回来和我聊聊天,吃一顿饭,热闹热闹。”
  “去年重阳节我去参加了社区举办的活动,玩得非常开心。”老年活动室里正在练字的的李大爷说,他现在也想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小孙子都大了,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他和老伴每天基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除了偶尔练字、下棋,其他的活动很少。”张大爷说。
  记者采访发现,老人的过节意愿非常强烈,希望有人关心他们。但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给予老人的关注却不是那么多。很多的子女不重视或者没有条件给老人过节,而平日,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活动也很少。
  对此,记者认为,不应只在重阳节才去关注老人,关注老人应该成为常态。
  谈谈孝
  王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种深入骨髓、无比真诚、十分自觉主动敬奉双亲的感恩亲情和无微不至照顾双亲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进行政治、经济建设外,还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特别重视并提倡加强孝亲敬老建设,将“老年节”命名为“敬老节”,树立孝亲敬老典型,报纸杂志等也多形式传播孝文化……这些举措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收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人是社会的细胞,家是国家的基础,一个对自己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其它方面可想而知。有孝心的人,不完全都能孝到点子上,要尽孝,还必须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细心观察老人的生活习惯,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否则,光有孝心却起不到孝的实效。由于老年人成长的年代和年轻人不同,生活观念也不一样,节俭、朴素、勤勉是老年人的特性。而老年人在公益事业和子女生活上,只要需要是舍得花钱的。但他们对自己却非常吝啬,如果子女给买件高档服装,总是嫌他们乱花钱,不懂得节省。所以,子女想要尽孝,就要了解老人的心,在生活细节、精神层面上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每个人都是先当儿女后当父母,所以都应心存“孝”心,做到“三知”:知道老人的实际情况,知道老人的实际需求,知道老人的实际病情,有针对性地孝到点子上,孝出实际效果来,才是智孝、仁孝、真孝。
  漫画
  王植作
  父:儿富未必是我福!
  父与子——孝抛脑后献出一颗真诚感恩的心孝敬父母才为好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