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文苑总第2421期 >2012-10-10编印

静待花开
刊发日期:2012-10-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吴国娟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幕最美丽的教育场景,一种关于“慢”的教育艺术。慢是生命成长的特征,教育是对生命特征的唤醒,慢理应成为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很多时候,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做的不是急躁冒进,揠苗助长,而是多一份耐心,多一点从容,静静地,静静地等待花开。
  针对如今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明日教育论坛》主编张文质先生主张“慢的教育”。他说:“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给予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常识告诉我们:站在一棵幼苗面前,可以看出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会发现它的变化;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都说明,秧苗虽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如果为了追求速度而“拔苗助长”,那么不但会破坏它的生长周期,影响果实的成熟,甚至到最后颗粒无收。这些都说明,培养孩子也像培养秧苗一样需要耐心,需要等待。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和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吴非老师说:“教育是慢的事业,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
  王君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温暖的等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其实也告诉了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张文质先生在《慢教育》中谈到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
  做教育的人啊,请让自己变得从容,请让自己学会静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欣赏到更加美丽的教育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