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文化*悦读总第2416期 >2012-09-23编印

长篇小说连载---古城春秋
■王 诚 著
刊发日期:2012-09-23 阅读次数: 作者:王诚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第三十二回兴教办学源远流长教书育人英才辈出
  清源、徐沟两县人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可说是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元代时,清源平泉村不老池旁就建有“清泉书院”,而后清同治三年又分别在清源城内原巡检衙署西和徐沟城东南文昌阁北建起“梗阳书院”与“金河书院”。
  清光绪八年,清源乡即有社学七处,分别在西关关帝庙右,米阳都东木庄,平泉都、东于镇各一处,尧城镇即有三处。光绪九年,知县王勋祥在徐沟城内将交县署银三百七十两作为义学办学基金,建起义学两所,一处在财神庙内,因在县城东南坊,故称东义学;另一处在西马道圣母庙北院内,因在县城西门附近,故称西义学。清代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于光绪三十年,首先将县城徐沟城内的金河书院改为金河学堂,又将清源城内的梗阳书院改为梗阳学堂。稍后,徐沟大常镇乡绅秦文蔚在该村创立“秦氏两级小学堂”;清源城内举人王发元在延昌街自己偏院内创办新清学堂;宁家营村举人刘文彬和徐沟城内举人刘赋都在徐沟南街创办“公立初等小学堂”,此后各乡镇和村也陆续将原办的私塾、社学、义学改为初级小学堂,这些距今都已有了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牛瑞云是清源县东木庄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清光绪年间考中秀才后,即谢绝参加科举,在本村开办私塾,以教书育人为乐事,后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改革旧习,在自办的私塾内,除按皇家规定学习《四书》、《五经》外,另加实业与数学课程。先生所设家学,虽亦名为私塾,但比当时一般私塾,有明显的进步之处。牛瑞云先生自筹资金,建校舍,请老师,在东马峪村创办起当时颇有声望的桃园学校。由于资金不足,先生变卖了家中的房屋土地,甚至动员儿媳将金银首饰卖掉,以补建校资金的不足,经多方筹集资金,方将学校建起,民国四年,学校正式招生,当时清源县知县郑玉甫感于先生义举,曾敬赠匾额两方,其一为“益乡善士”,另一为“年高德劭”。学生前来就学者,莫不勤勉奋发,互相砥砺。学业成绩,个个争先。许多学生毕业后,继承先生之志,成为当时本县教育界中坚。
  由于清徐人自古重视文化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因而英才辈出,从有记载的元朝开始,清源科举功名在举人以上的有武状元1名,进士15名(元朝1名,明朝5名,清朝9名),举人112人(明朝48名,清朝64名);徐沟县计有进士13名(明朝2名,清朝11名),举人86名(元朝2名,明朝14名,清朝70名)。清光绪年间,出国留洋者3人。(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