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见素
邻省河南是第三次去了。第一次去的是林州大峡谷,印象很深。第二次去洛阳看牡丹,感觉很美。那次同行的一个朋友组了一束鲜花买下来,黑色带深红,特别洋气;还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姿态万千,至今记忆犹新。
这次去的是伊河、重渡沟、鸡冠洞、老君山。旅程结束,返回去的路上,我心想:这个地方,我会再来。
传说重渡沟因刘秀两次渡河而得名,听起来笨笨的,实际上秀气的很,颇有江南风姿。阳光很干净。有数不清的瀑布,数不清的小溪,水清的像蓝水晶,飞流急湍,瀑声喧虺。导游一直说这水不能喝,但人们忍不住都想用手掬起来喝一口。此地有茂林修竹,满山满野的树,一丛一丛的竹林,既有蜀道气象,又像王羲之的兰亭。树丛中偶尔露出半截白墙,一角蓝瓦;竹林里藏着小货摊,晚上用蓝色篷布遮着,早上卷起来,当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最美在晚上。沿河一溜长廊,都是圆圆的月亮门。挂着一串一串红灯笼,明亮的灯光四射,都与各自的倒影交相辉映。左边是饭店,右边一条石板路,路旁是草地、树和竹,树梢探出一幅酒旗,高高飘在天空。
长廊里整齐摆放着全木餐桌椅,每隔一截一种风格,现代的,古典的,欧式的,上面配有精致的花篮。
我拿着相机,到处乱看,觉得什么也好看,就到处乱照。一个小老板模样约有五十来岁的老人问我从哪里来,我说山西太原。我就问了他一些经营的情况。后来他说:“我带你去前面酒馆里看看!”他带路,到了一个房子里,开灯。那个房子也很精致,前面是一根一根直径约寸半的原木排列成墙,墙上开着花窗,不装玻璃,树叶掩映;另三面墙用同样粗细的竹斜排着做成,碧绿;东面墙上挂了一个竹编的篓子,木地板上摆一张木桌,围着八张木椅。
这时老人的手机响了。他一边往外走一边说:“啊,我在这边,一个太原的姑娘在照相。”然后他从窗口对我说:“出来的时候,把灯关了就好。”我看了看,不知道开关在哪。他指向门边说:“看,那是灯的绳子。”我问:“那门呢?”他说:“门不用关。”然后他就走了。
我呼吸着自然的气息而不是酒馆的气息,不停的选角度照相。甚至不放过屋顶的吊灯。上山的路上,有许多卖竹木做的小玩意的生意人。一位老人一边做一边卖竹竿做的水杯。直径像平常的水杯,高取决于竹节的长短,再取正好相配的一节削成盖子,盖子带有两个耳,横一根细细的竹签,套了一个竹环,虽然粗糙,但很有意思。我问:“多少钱一个?”他低低地说:“十块钱。”我顺嘴说:“能不能便宜点?”他说:“最少三块钱。”我吃了一惊,以为听错了,赶紧说:“多少?”他说:“最少三块钱。”我带着三个孩子,一人选了一个。给了他十块钱,他找我一块。
下山的路上,因为时间充足,我在一个卖石头的地方呆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其实对这些东西,我一窍不通,看,只是因为它们美丽。有一种石头,类如剖开的璞玉,只是不是绿色,是一种透明的藏青,点缀有很少一点花纹,给人的感觉好像出土的古铜镜。有一块较大的石头,经营商叫它攀龙石,我最初看不出来。等到拍到相机里,才发现确实像攀着一条龙。还有一块,头,身体,尾巴,很形象,活像一只狗。有一些较小的石头,大小颜色形状花纹各异,被主人搁在塑料盆泡在水里,甚是可爱。
照了许多相,引起了商家的注意。大概他以为我是内行,说起他有收藏石头的朋友。我赶忙申明这个我不懂,只是玩。他就问能不能把拍的照片发给他的朋友。我说可以把他的QQ给我,发邮件过去。他打了电话,对方说可以发彩信。我说那我试试看。于是他很高兴,说二三百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块好石头,可以带我去看,正好和我们返回去的地方同向。我说好吧。一起走了几步,他说找辆车子去吧。我说好。一会儿骑了一辆电动车过来,我坐后座上飞驰而去。不到两分钟,到了一个商店旁边,一处斜坡,坡上安放着一块大石。那块石头,即便外行,也能看出它的身世不凡。形状规则,扁圆;纹理清晰,层次分明,极为匀称;颜色纯正。我转着圈儿看,石头的主人得意地侧着头微笑,强调它得来不易,是请了挖土机才挖出来的。
下来的路上,儿子说:“我们应该把那块攀龙石买回去,真是太好了。”
其实,那些石头,我虽然喜欢得很,但一块的价钱也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