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文苑总第2412期 >2012-09-14编印

常家庄园游记
刊发日期:2012-09-14 阅读次数: 作者:苏利红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苏利红
  今年9月10日是中国第28个教师节,学校组织大家去活动,参观省内的又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群——榆次常家庄园。
  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一座高大的堡门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常家庄园是清代晋商巨贾常氏一族的私家庄园,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门外有条环墙的小河,大门口架着白色石拱桥。
  正对着堡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石板街,所有修复的宅院都在街北一字排开。站在石板街中心,我被这条长长的街道所吸引,比印象中的乔家大院气派多了。怪不得有这样一条谚语: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
  首先进入的是常家的祠堂。听说常家庄园的祠堂是中国民间第一祠堂。祠堂内摆放的常家祖先的排位,墙壁上也写着常家世世代代的名字。常氏始祖常仲林生于明代弘治初年。后辈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所望尘莫及的。“绣楼”是座南朝北的一座二层小楼,是中国民居最大的绣楼。楼上供未出阁的小姐居住,一层是丫环婢女休息和居住的房间。导游介绍,未成年的小姐十三岁就住到绣楼,一住就是两年直到出阁方可下楼,期间不能与人见面,不能下楼,更不用说到院子里活动活动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这样得来的。封建礼制约束了多少青春年少的女子,真是难以想象当时的小姐们是怎么样度过那段时光的。
  走出常家庄园,回头又望,历经300余年的沧桑变化,常家大院的破坏程度是很大的,但是常家庄园建筑的风格,无不显示出古老的晋商文化,砂石的粗犷,雕工的细腻,其中木雕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缘乱。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奇花异卉、山水盆景,又有别于其他晋商宅院。院落之间又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不愧为八可庄园:可居、可读、可修、可思、可赏、可游、可悦、可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