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文化*长廊总第2410期 >2012-09-09编印

孝不孝,靠家教
刊发日期:2012-09-09 阅读次数: 作者:梁福寿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梁福寿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好坏的尺码和良知的体现。在家孝敬父母,能使家庭和睦,夫妻幸福,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只有有孝心的人才能做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做到对工作敬业,为国家尽忠。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爱是最真挚、最无私、最圣洁的。孝,应当是晚辈对长辈发自内心的敬重,病父床前一匙羹,老母膝下一杯茶,炎夏为长辈摇扇,严冬为老人送暖,这都是孝心的表现。事实上,孝顺还应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理解和慰藉,是情感上与父母的融洽,更是心灵深处与父母相依相伴的真情。
  关于孝顺,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对年轻夫妇很不孝,把年迈的双亲撵到破旧的小屋,用小木碗送剩饭剩菜给老人吃。一天,他们的儿子在刻一块木头,一问,孩子说:“我在刻木碗,等你们老了好用。”夫妇幡然醒悟,扔掉木碗,好好孝敬老人,儿子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的确,孝顺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想要拥有一个孝顺的孩子,就必须在家庭中,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教育和“孝”的熏陶。具体来讲,不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建立正确的孝顺观。
  第一,明确家庭关系。家庭中,应营造一种长幼有序的环境,让孩子从小知晓长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长辈都到齐才能吃饭;看电视先征求长辈的意见等。
  第二,坚持细节训练。孩子的道德标准和生活习惯几乎完全在家长的引导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可以要求他们“回家主动和父母问好”;中学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时主动照顾等”。
  第三,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绝不能让家庭中出现上面的“小木碗”。须知,您今天给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来日受儿女一碗汤,送到您的床前。
  孝是什么?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