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生
在清徐方言中,指示代词用得很有趣。当你来到清徐,要打听某个地方之方位时,清徐人经常会用“这旮旮”或“兀旮旮”这些词来回答。有一次在美锦大街,碰到一个外地人问一大娘,东湖宾馆在哪里?大娘用手一指,客气地说:“从这旮旮往兀头走,县政府对面就是。”记得那年刚参加工作,要到市里开会,司机问询会议地址,有人告在迎泽大街,有人说在青年路,办公室主任不慌不忙地说:“不在你说的兀旮旮,也不在她说的兀旮旮,而在五一路的兀旮旮嘞。”呵呵,真有点绕口令的味道。
“这旮旮”、“兀旮旮”在清徐方言里常用于指示路途或地点,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这里”、“那里”。还有人习惯用“这旮”、“兀旮”,“这半切”、“兀半切”或“这半切切”、“兀半切切”来做指示代词,意思与“这旮旮”、“兀旮旮”相同。同样意思也有人用“这儿些”、“兀儿些”或用“这地嘞”、“兀地嘞”来表示。十里不同音,徐沟则用“这儿”、“兀儿”来表示。杨房则用“这呢”、“兀呢”来表示。
旮,音gā,常与旯联用,泛指角落,如“墙旮旯”、“门旮旯”;或喻偏僻的地方,如“山旮旯”、“背(bèi)旮旯”。但它在清徐方言里发生了转化,直接用为代词,如“俄刚才在兀旮,这半天在这旮”,大多时肯用叠词“这旮旮、兀旮旮”。
“兀”,音wu,是汉语中的一个使用不多的多音字,本意是高耸突出或指光秃貌,后来词义渐渐虚化,用在代词前面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元杂剧里用得很多。在清徐方言里它又发生了转化,直接用为代词,如“兀旮、兀呢”;甚至发生音转,“兀(方言音wài)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wài)不是么”;“兀底”(那;那个)或“兀得”(这个;这)。有趣的是,当有人问“兀(wài)是谁?”,答“兀(wai)就是兀(wài)谁么。”为记不清、想不起那人姓名的,提供了直接的过渡空间和借口。至于说“这底、兀底”还表示“这样、那样”,不在本文表述范畴,不做赘述。
这种词义和语音转换现象是很值得研究的,记录和保存着方言的“DNA”,为人们提供了汉语方言衍变方面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