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县域*采风总第2401期 >2012-08-19编印

那些“追花夺蜜”的日子
刊发日期:2012-08-19 阅读次数: 作者:秦华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秦华
  在春光南关街7号,斑驳脱落的灰砖墙面上写着“本院内有蜂蜜出售”的红色字迹,顺着拱形的旧式院门进去,一股股淡雅的芬芳扑面而来,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蜂蜜香味。在小径旁侧,大片藤蔓的分支延伸在各处,夹杂的几朵小花显得格外艳丽和鲜活,蜂群在上空来来回回地盘旋,地上摆放着的蜂箱巢门也爬满了蜜蜂。置身于这样的庭院,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迷乱,一时间摆脱了车水马龙的嘈杂,钢筋水泥的禁锢,甚是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庭院的主人招呼着把几张大大小小的木凳搬挪在树荫下,示意记者坐在这里。“哦,对了。这位就是我师傅宋杰,我的养蜂技术都是他传授给我的。”介绍人郭志强挥手指指正在忙活的宋杰。宋杰个头不高,身材削瘦,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说起话来也是慢条斯理,有板有眼。在记者说明来意后,他们二人的话匣子就开始收不住了……
  ◆蜂不离花我不离蜂
  受父辈的影响,今年55岁的宋杰从小就喜欢花鸟鱼虫,家中自然也少不了这些小生命的存在。对于蜜蜂,更是情有独钟。
  “我16岁就跟着父亲养蜂了,记得那时候父亲是清徐第一批养蜂人,还成立过一个股份制的蜂业社,吸引了不少同道中人。不过一开始,养蜂还只是自己工作之余打发时光的一个偏好。”而这一偏好,宋杰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从最初年少单纯地因环境影响而喜欢养蜂,到如今熟稔养蜂技术,摸清自然规律,他,朝朝夕夕,追逐花香,酿造甜蜜。
  要知道,养蜂是一件“蜜”事,却不是一件“易”事。它与花期、流浪、甜蜜密不可分,在养蜂的路上,蜜蜂对花期无休无止的追逐,注定了养蜂人和那些辛勤的蜜蜂一样,日日夜夜,忙碌不息,奔波不停。三十多个春秋,宋杰虽未流浪远方,很多时候,他就像那些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候鸟一样,风尘仆仆,栉风沐雨,为自己的“蜂儿”找寻合适的“家”。
  在一年四季“追花夺蜜”的日子里,宋杰收获鲜甜的蜂蜜那是常有的事儿,但其间饱含的艰辛不易也一言难尽。1993年,我县农作物大规模的爆发了蚜虫病,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油汗,当时宋杰培育的60多箱蜜蜂无一幸免地遭受到病虫害,全部受损。此后的一年,宋杰虽为此心事重重,却并未放弃养蜂的执着,而是很快地从几位蜂友手中买入五箱蜜蜂,重振旗鼓,继续全力以赴地开拓自己的甜蜜事业。
  当说起对蜜蜂的情结,宋杰一脸平静:“蜜蜂是我遇到的最辛苦最勤劳的生灵了。一年四季都不闲着,为取得食物而忙碌不息,日夜的辛勤劳动让花儿变成蜜,让植物结出果实,每次采蜜,它们只会留下自己吃的一点点,从来不争,它们的寿命很短,最久的可以活六个月,最短的只能活四十天,养了这么多年的蜜蜂,感情总是有的,后半辈子,离是离不开了。”
  ◆挨得住蜇才养得了蜂
  如果说宋杰与蜂结缘,是源自父亲的影响;那么郭志强恋上养蜂,便是因为有师傅宋杰的点拨。郭志强和宋杰是邻居,相识多年,两人年龄虽相差十岁,却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一年前,干了多年个体户的郭志强决定跟着宋杰学习养蜂,今年清明节前后,郭志强开始了自己的养蜂之旅。别看郭志强的入行时间不长,他的养蜂经验和技术可是相当老到的。
  郭志强和所有养蜂人一样历经了“被蜇”的第一大关。在这之后的每一个关卡,他都要比别人走的稳妥得多,也比所有养蜂人幸运得多。就像他自己说的,“有师傅宋杰的指点,我养蜂一年抵得上别人自我摸索十年。”“我和师傅从一开始养20箱蜜蜂,已经繁殖到百十箱了。院内的五个蜂箱是新培育的蜂种,其他授粉采蜜的百十个蜂箱都放在了东于村的山头。那里有大片的蜜源,师傅曾花了一年的时间在那里考察试验。”采访过程中,郭志强每一句话中,都隐含着对师傅宋杰满满的敬意和谢意。如果没有师傅宋杰,他们的百十箱蜜蜂很可能会在天灾下全军覆没。
  今年降雨频繁,不少养蜂人都遭受了损失。但有着长年对气候变化规律摸索、品验的宋师傅,早早地就做了预防和准备工作,使他们的百十箱蜜蜂在恶劣的环境下安然无恙的存活下来。还有一次,郭志强和宋师傅发现不少蜜蜂呈跳跃式从蜂箱内爬出,欲飞又飞不起的模样让二人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轻者群势迅速削弱,重者全群覆灭的“爬蜂病”吗。这时候,他们二人冷静分析,当机立断,赶忙把蜜蜂一箱一箱的装车,将百十箱蜜蜂转移至文水县的一大片梨花地进行授粉,在第一时间斩断了病害的蔓延。
  一年多来,宋师傅把自己全部的养蜂经验和技巧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好友郭志强,与其携手,共同开创新的养蜂之旅。这,便是让郭志强对养蜂事业更执着、更热切的一个有力催化剂。
  ◆苦中有甜甜中有乐
  采访中,我们沿着台阶向门口小径旁侧的蜂箱走去。宋师傅和郭志强半蹲而下,轻轻拿掉压在蜂箱顶部用来保温的木板,慢慢地把铺在下面一层的陈旧棉布揭开,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布满一个个六角形蜂房的巢脾,上面爬满了蜜蜂,宋师傅说,一个蜂箱内,一般有2、3万只蜜蜂。
  “看,这个就是蜂王,也叫蜂后,它是一群蜂的首领,是雌蜂,专门负责产卵。”宋师傅用手指着一只体型较大的蜜蜂告诉记者,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成千上万只蜜蜂,记者心里总是有点发怵,始终没敢靠前一步。
  “没事的,只要你不侵犯它,它是不会无故蜇人的,顶多爬一小会儿就飞走了。”听了郭志强的话,记者才壮起胆儿往蜂箱旁挪动了几步,现场跟着他们二人学起了养蜂知识。
  宋师傅小心谨慎地翻转着沾满蜂蜜的巢脾,给我们介绍着蜂箱内的结构,还有那些蜂王、工蜂、雄蜂的分工和形成。平日里,宋师傅和郭志强都要隔三差五上山一趟,把一箱又一箱的蜂箱翻开来做检查,他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取出那近千张的巢脾,仔细地检查每张巢脾上蜜蜂的繁殖率、采蜜率,或是否染上病虫害。
  这一切的辛劳、汗水、付出都在摇蜜的一刻化为喜悦和甜蜜。“摇蜜的时候,总能让人倍感兴奋,和农民大丰收是一样样的感觉。尤其在看到桶内的蜂蜜一点一点的涨升,那滋味怎叫一个美字了得。”郭志强咧着嘴,笑得一脸憨厚。如今,宋师傅和郭志强酿出的蜂蜜赢得众口称赞,回头客更是络绎不绝。他们自信十足地说道,“我们不需要店面,不需要吆喝,仅是口口相传,顾客自然会找上门。”
  当采访结束,记者与宋师傅、郭志强挥手致意,走在通向旧式院门的小径路上,蜂来蜂往,花蜜清香,内心不由得对他们二人追花夺蜜的甜蜜事业,鸟语花香的惬意生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舒畅心情,倍感羡慕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