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视听*文娱总第2398期 >2012-08-12编印

春秋战国多刺客
刊发日期:2012-08-12 阅读次数: 作者:啜希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夜读《春秋列国志》,那些忠心报君、舍生取义的侠客义士们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正如李太白先生的《侠客行》中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这些侠义英雄们挥毫泼墨,歌功颂扬。最著名的当归太史公的《刺客列传》。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大刺客。
  
  1荆柯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首脍炙人口的悲壮之歌,曾激励了无数后人为实现理想信念英勇献身。这首歌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刺客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强音。
  荆轲本是卫国人,秦灭卫后流落各国,郁郁不得志。当时秦国势力强大,秦王想合并各国。荆轲到燕国后,经朋友田光介绍认识了太子丹,他受太子丹之重托,假借给秦王献上秦国叛将樊于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图的机会接近秦王,乘机刺杀秦王。太子丹又派一位年轻的勇士秦舞阳一同前行。他俩到秦国后,荆轲将一涂满毒药的匕首藏于准备献给秦王的地图内,当他接近秦王献上地图时,荆轲突然从图中取出匕首猛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急忙躲闪,匕首割断袍袖,想拔剑自卫,因剑太长拔不出。有人高呼“背后拔剑”,秦王猛醒,从背后拔出长剑将荆轲左腿砍断,荆轲将匕首扔向秦王,秦王闪过,秦王后殿的卫士们一拥而出将荆轲乱剑砍死。同他一同行刺的秦舞阳早已大惊失色,被众卫士杀死。
  荆轲刺杀秦王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临死前对秦王说,我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生擒你,迫使你将诸侯们的土地退还。所以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勇士。他的侠义行为被后人赞颂。“图穷匕见”成语从此流传于世,其故事编成许多戏曲和电影。
  现代人评价荆轲是最悲壮、最上镜的刺客。
  2专诸刺王僚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屠夫出身,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伍子胥到吴国后,见专诸是个英雄,便将他推荐给了吴国公子姬光,姬光非常厚待专诸母子,专诸十分感恩。
  姬光父亲吴王诸樊死后,王位应传于姬光,结果王位被王僚所得。专诸受姬光所托,刺杀王僚为姬光夺取王位。事发当天,姬光请王僚过府饮宴,私下埋伏甲兵于室内,王僚也早有防范,身穿三重盔甲,亲信不离左右,沿途和门窗夹道都布满亲兵。酒酣耳熟之时,公子姬光先假装有足疾退入内室,专诸上前向王僚献上做好鲜鱼,专诸行自王僚面前,忽然从鱼肚中抽出事先藏好的匕首猛刺王僚,王僚当场死亡,旁边武士一拥而上将专诸砍成肉酱,此时姬光命伏兵齐出,将王僚的武士尽数剿灭。
  姬光自立为王,即名噪历史的吴王阖闾,夫差之父。专诸之子被封为上卿,从优安葬专诸。如今鸿山东岭仍有“专诸墓”,无锡市有“专诸塔”。因专诸曾在太湖边学烧鱼之术,后人把他奉为“厨师之祖”。后人对专诸的侠义行为广为传颂,编成戏剧小说《血藏剑》等。
  现代人评说他是最佳创意的刺客。
  3要离刺庆忌
  要离和专诸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生得身材矮小,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有万人之勇,是当时有名的击剑能手。吴王阖闾登上王位之后,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庆忌此人甚是了得,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庆忌在卫国招兵买马,伺机为父报仇。阖闾获悉此事后茶饭不思,日夜寻思除去这个心头大患,于是觅得一壮士,此人名唤要离。经过策谋,要离决定采用苦肉计。某日要离在王宫与阖闾斗剑时,故意先用竹剑刺伤阖闾的手腕,再取其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要离的妻子。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同谋举事。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船。某晚,夜色迷人,要离手持长矛紧随庆忌身旁,乘庆忌在船头畅饮之机,迎着月光独臂持矛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诧异之极,叹曰:“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这样刺我!”此时左右卫兵举刀欲杀要离,庆忌摇着手说:“此乃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死两个天下勇士呢!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命令放要离回吴,自己却拔出长矛,喋血而死。
  要离在回国途中,渡至江陵时,忽然悲痛不已,不肯前行,还说:“杀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认为自己没面目再见天下之士。回到吴国,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然后在殿上自杀,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告诉吴王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是感谢庆忌的知遇知恩,所以他只有死了,他死得凄凉而又悲壮。
  现代人评说要离是最佳悲情的刺客。
  4聂政刺侠累
  聂政,魏国人,行侠仗义,武功高强,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因避祸携母与姐隐迹于齐国,在市场做屠狗生意。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迫害流亡他国,在齐国找到聂政,带着黄金和诚意几次找聂政,要他除掉韩国丞相侠累,聂政婉言辞谢。严仲子不悦:“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只因母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不久,聂政母亲去世,严仲子前来吊孝,执亲子之礼。聂政深受感动,视为知己。在厚葬完母亲之后,聂政又将姐姐出嫁,跟随严仲子去刺杀侠累。
  侠累身为首相,空有几十名警卫,竟然被武功高强的聂政从容地从首相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被一剑刺了个透心凉。这时,警卫们才围了上来。聂政眼看无法脱逃,决定举剑自杀。在咽气之前,他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脸划成一堆肉泥。英雄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人们认出他,连累姐姐和他人,韩国为了知道刺客是谁,贴出告示说:凡是能认出这具尸体的,赏金千两。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后,断定是弟弟所为,不顾一切来到聂政的尸体旁放声大哭。官员问她,你不怕被牵连吗?聂荣说:“我弟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你们认出他,以便保全我。可这样一来,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没了吗?我岂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让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无闻呢?”说罢,聂荣大叫三声“天啊”,在弟弟的身边气绝身亡。
  聂政的家乡父老感其姐弟侠义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纪念。至宋代,又在冢前建起聂政祠。聂政的另一纪念地在河南禹州市,名曰聂政台。郭沫若先生曾以聂政的事迹写了一篇著名的历史剧《棠棣之花》,他以诗人的激情,赋予了聂政、聂荣姐弟新的内涵,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残酷的那一幕。另外,东汉时蔡邕所作的名曲《广陵散》也是歌颂聂政的壮举的。
  现代人评价聂政为最感人、最佳震撼刺客。
  5豫让刺赵襄子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投晋卿智伯后,受到重视。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杀,赵襄子还拿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非常愤怒,“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豫让决定誓报此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借整修厕所之机,用匕首刺杀赵襄子,结果未遂。赵襄子考虑到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火炭变声来乔装自己,找机会报仇。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经过的时候刺杀他。没曾想赵襄子的马走到桥头时,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刺杀计划再次失败,被赵襄子捉住。豫让自知此劫难逃,便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被他的侠义行为所感动,就答应了他。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死的这一天,赵国的仁人志士无不悲痛。后人更是推崇至极,现在太原市晋源区有一赤桥村,有一座石板桥,原名叫赤桥,后改名为豫让桥,据传这里就是战国时期义士豫让刺赵襄子的地方。
  现代人评价豫让虽然刺杀未能成功,但也算是一位最敬业的刺客。
  6曹沫刺齐桓公
  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公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妄动。桓公问:“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大臣管仲劝止。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谓绩效显著。
  现代人评价曹沫是最佳政绩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