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党员管理工作,在认真做好党员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摸索党员管理新模式,采取对党员目标式、动态式、关爱式和结对式等4种管理模式,加强全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目标式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红绿本子”制度,确定“党员学习日”,并利用远程教育、集中辅导、党课培训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学习了知识,解放了思想。在年终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考核评定中,把全县14780名党员的学习情况均记录在“红本子”作为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党员互评、群众测评和组织评定”等程序,严格把关,切实做到评定不走样。对评定差的党员,通过谈话、谈心找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动态式管理。出台了流动党员外出、回家报告、定期汇报思想动态及跟踪联系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全县40余名流动党员的信息台帐,促进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全县建立健全12个党员服务中心和210个党员服务站(点)工作机制,同时,利用重大节日流动党员返乡的契机,开展集中培训学习,内容涉及党的基本知识、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基本常识、流动党员管理规定等,强化了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关爱式管理。为保证困难党员在思想、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每年节假日,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从党费中提取一定资金作为关爱党员经费,对特困党员、建国前老党员和因灾受损党员进行慰问帮扶,送去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及时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党员实际问题,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今年七一前夕,为全县88名建国前老党员发放了生活慰问品。
——结对式管理。连续开展了100个县直机关党组织与100个农村党组织“双百结对”帮扶活动,累计召开村情调研会530次,提出合理化建议560余条,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难题等突出问题340余个,扶持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60余万元。建立了县级领导联村、县直机关党组织包村、乡镇干部驻村的“三位一体”帮扶机制,以“一村一品”为主攻方向,县乡140余名领导干部全部联系一个经济相对落后村开展包村增收活动,以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村科学发展。
康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