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文苑总第2390期 >2012-07-25编印

童年的“六一”
刊发日期:2012-07-25 阅读次数: 作者:白俊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白俊英
  小时候,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可谓“隆重”,通常,学校要求:女生要穿白衬衣、红色背带裙子,头上扎红绸;男生要穿白衬衣、蓝裤子。节目早在一两个月前就着手准备了,但,最令学生们烦恼的,就是这衣服。
  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都还不太好,大部分学生“六一”是没有新衣服穿的,于是,老师命令道:“没有衣服的,赶紧去借!”于是,学生们就回家逼着大人四处去借,借不来就又哭又闹,连饭也不吃。不管学习好坏,只要是能借来衣服的学生,就像完成了一件使命,变得骄傲和自信起来;没借来衣服的,哪怕学习再好,也好像缺了些底气,似乎成了一块“心病”,生怕老师点名催问,每天忐忑着,灰溜溜地上学,灰溜溜地回家。
  焦灼了很久也还是没借到,“六一”还是如期来临。老师当然对没衣服的学生“横眉冷对”,但为了集体形象,节目开演前,老师会出面向高年级演完节目的班张罗衣服,来个“速借速还”,这边刚演完脱下,那边就急着上身!穿起来一看,明显宽袍大袖不合适,同学们捂着嘴“哧哧”地笑,老师一瞪眼,悄然无声了。此时别无选择,老师帮这个学生挽挽领子,卷卷裤脚,把人往队伍中一塞,就凑和过去了。那时,最常见就是大合唱了,偶尔有个人出节目的,也一定不是借不来衣服的那些学生。
  那时,我是班里的“报幕员”,“六一”早上,妈妈会早早把我喊醒,先洗净小脸,抹上雪花膏,再扑些粉,再把小嘴用胭脂涂红了,还不忘在额心弄个红点点。心里那个美啊,嘴巴都不敢合上,生怕把胭脂“沾”没了。再把姐姐们穿过的白衬衣、红裙子穿上,头上把红绸花花一扎,那种心情,可比过年还高兴!虽然对拾姐姐们的衣服不满意,但比起四处借不来衣服的同学,我还是有优势的,衣服旧些也不追究了。
  节目刚演完回家,妈妈就让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怕弄脏,就只剩下那张光彩的“脸蛋”了,于是,我在家里不安生了,要到街上去玩,其实是在显摆自己:我演节目了,我是报幕员,我打脸子了……小小年纪,虚荣作祟。
  现在的小孩,只要是学校要求的,家长哪有办不到的呢?“六一”节过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幸福开心,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但,他们却把“六一”看得那么恬淡、自然,就像吃饭换了种口味般寻常!那时的我们,如果没有些许的艰辛,也许真体会不到“六一”儿童节的那种神圣和隆重,体会不到“六一”儿童节在我们那代人心里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