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地灵,始分山、川、水;三晋人杰,故生尧、舜、禹。尧酿醯、舜仁耕、禹治水,皆为谋求民众果腹,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古圣今贤,如此立论,所以孔夫子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遥忆晋地北端,草原无际,牛壮羊肥,烧烤之食,熬汤煮骨之技,历史源渊极远。“清真”杂割概产于此。晋中并州,盛产五谷杂粮,故而面道繁杂,削、剔、拉、扯,不胜枚举。何况猪、羊、驴、牛、鸡、狗,六畜兴旺,故炒烩颇丰,小吃多类,堪称“口福”圣地。河东晋南,黄河半绕,肥鲤极鲜。相传鱼跃龙门者,即成气候;落入网中者,刮鳞釜烹。此方,鱼、鳖素来多上宴席。而今改革创新大潮涌动,小康生活降临三晋。四炒四烩习为常事,八碗八碟不再新鲜。唯醇唯鲜,唯香唯美,已成时代舌尖追求。且晋地财源滚动,民众饮食需求大变,故有“性情中人”者,情怀豪放,乐于在餐饮服务业中下点功夫,索性追求“晋膳晋美、并味并馨”。唯古圣求温求饱,今贤求好求美矣!
清和元
太原“清和元”饭店,始建于清初。主人姓朵,专营羊肉杂割汤。起初生意颇不景气,后经傅山先生参与研发,暗用医道配制“头脑”养生汤,并亲手撰书《头脑杂割清和元》,赠挂店门后,买卖才逐渐红火起来。之后,该店又增添“帽盒”、“稍梅”等配套“干粮”,使其餐膳兼味美、便当、养生于一体,故此客流如潮,景场可观,膳肴配方经三百余年不衰。
六味斋
并州“六味斋”酱肉兼“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特点于一身,经严格选料,药材调味,卤制、刷制、配制后,再经“一闻气味、二看色泽、三摸软硬、四听浓淡”的煮制技艺,尽善尽美地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太原馐膳宗旨,故而名扬天下,真是“沧海桑田晋膳美,清风明月并菜香”。
认一力
太原“认一力”的羊肉蒸饺,口味鲜香且具有较高的养生功效。该蒸饺选用上等羊肉,配以白菜、大葱、香油、面酱、鲜姜、豆油、花椒、桂皮、肉桂、茴香、山萸、白栀等调料与中草药制作而成。其厨艺独特,工料精细,皮薄馅美,入口鲜醇,香气扑鼻,从而招得顾客盈门,食者无不称绝,享誉国中,真是“馨香醉客余韵难已,鲜醇在口风味撩人”。
徐沟小吃
太原徐沟,素有“小恰克图”之称,属晋商发祥地之一,故街设常市,日夜营业,小吃甚佳,如杂割、切饼、豆腐干、烫驴肉等均名贯三晋。特别是徐沟灌肠,天下美名“吃不败”,其选料精致,制作工序复杂,和面时必经拌丝、硬团、软团、粥状、糊状五道工序,必经揉、掇、拧、挺、按、捣、捅、掌、掺、捞、抓、摸等十二种手段,方可到位。
乔府菜
并州“乔府”饮食,素以味醇馨香,鲜嫩爽口驰名三晋。清中后期,晋商“票号”遍及国中,因此,便有机会将民族美味佳肴汇集一堂,并州“乔家”即其中典型代表。当时,乔府日夜贵客如云,便于各地请来许多名厨,烹调出诸多色泽光洁、味道鲜美的美味佳肴,而且菜名也颇有诗意,如燕窝益寿、富贵鸭子、麒麟送子、戏水鸳鸯、灵童饼等等。
正大饭店
太原“正大饭店”始创于1906年,后演变为“太原饭店”,属改良西式五层楼建筑,是清末规模较大的省城酒店。该店男伙计均穿长衫、戴礼帽,特具文明,并率先聘用了女招待。当时民谚道:“正大好买卖,全凭女招待”。正大“肉馍馍”特有名气,馅儿选用羊肉、藕根、鲜姜、老葱,鏊煎炉烤,烹调别致,酥脆利口,清香不腻,纯属三晋名吃
林香斋
太原“林香斋”饭店,于1919年由许镇江先生在柳巷与大中市之间的黄金地段创办。其时,此处树木成荫,花卉茂密,周边几家戏院锣鼓喧动,日夜开场,歌伴琴音,随风飘散,林木之中酒甘肉鲜,香气四溢。店门两边,悬挂“家常便饭,随意小酌”的告牌,就餐环境宛若仙界。主营面条、米饭、烙饼、包子、花卷,各种小炒应有尽有,生意特好。
老鼠窟
“老鼠窟”元宵素有味压群芳、誉冠并州之美称。其店“开山”老板申三货为人厚道,做事精明。特选既不过软、也不过硬、细韧软绵的晋祠江米为该店专用原料,并提出“洗米务净,浸米务透,面须箩细,粉须石碾”的制料要求,元宵用馅,包含什锦桂花馅、玫瑰馅、芝麻馅、花生馅等等,入口清香,别有风味。2009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双合成
太原双合成,创于1888年,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它将“中国舌尖味道,山西特色,双合特质”演化为花色多样,配料讲究,油而不腻,鲜香甜美的糕点、月饼食品系列。2008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双合成“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谓“华夏有明珠,并州双合成”。
宝源醋坊
并州清源“宝源老醋坊”始建于明末清初,其老陈醋用料精良,工艺复杂,色泽亮丽,入碗挂壁。集酿香、料香、醇香、酯香为一体,素有“透瓶香”的雅号。其酸味纯正柔和,口感醇厚,微甜爽口,回味绵长,具有断腥、除膻、杀菌之独特功效。2006年6月,“山西清徐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