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文化*长廊总第2383期 >2012-07-08编印

长篇连载小说--古城春秋(第二十二回)
刊发日期:2012-07-08 阅读次数: 作者:王诚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诚著
  第二十二回康熙帝统一中国王来福首创熏醋
  大清从1644年入关后,经过150余年的治理,国内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史称康乾盛世。清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鼓励开垦荒地,顺治六年规定:“无主荒地,州县官给印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同时规定新垦荒地,六年内不征赋税。此外进行广泛的农田水利建设,修渠筑堤,引河水灌溉。就以清源来说,顺治十七年开浚分水渠;顺治十八年,开救荒渠,又在白石河上筑起百石堰,防止县城遭受水患。又在清源东七里,重修汾河米阳桥(在今东、西木庄之间)。清源八景之一,汾河晚渡,即指此处。在徐沟,康熙49年到51年,知县王嘉谟捐输清俸,将嶑峪河、金河冲毁的由大常,东、西贾村,东楚王村到史家社村的万安渠、国老渠渠堰修理坚固,使临近各村避免了水患;康熙60年,又将张楚王村至徐沟城南的长泽渠进行疏浚;乾隆7年,县令刘大宾再将由太谷小常村经榆次西范村至徐沟东乡的盛灵渠重开复浚,使东乡的土地都得到盛灵渠的灌溉,由于清政府重视开垦荒地和水利建设,清源、徐沟的土地增加,单产提高,总产大大增加。
  此外,清源西山的煤炭开采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由过去在窑内的人工拖运发展到由驴、骡拖运,提高了产量,并且在安全防范措施上,也取得了进步,在窑中开设风道进行通风,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在窑顶上支防护板,以防止掉落煤块、石头和崩顶、塌方等事故伤人。
  酿造业上更有了长足的进步。清源的食醋生产,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帝尧时间,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明末清初,县内有制醋作坊近百家,所产食醋以其清香浓郁、绵酸醇厚的品质而久盛不衰,被列为全国四大著名的食醋生产基地。
  到了清初顺治年间,清源“美和居”醋坊的师傅王来福利用当地生产的煤,在原料的发酵——“醋化”和“淋醋”之间作了改进,增加了“熏醋”工艺,而将白醋变为熏醋,不仅加深了醋的色泽,而且增加了醋的焦香味道,使其更加色泽浓郁,风味倍增而名声大振。他又采用夏日晒,冬捞冰的方法,增加了醋的酸度,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醋业的夏天醋发霉变白、变质的问题,王来福也因此被酿醋行业奉为“醋神王”。
  今天清徐醋的发展,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仅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就已达十万吨以上,职工达到1200多人,其酿醋工艺精湛,并以其清香浓郁,绵酸醇厚、回味余长、盛夏不霉、严冬不冻、久存不变质等独特风格,被誉为“华夏第一醋”。清徐县也成了闻名全国的重要生产醋基地,人们誉之为“中国醋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