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向波本报通讯员张志杰
人活着为了什么?许多人把奉献作为一生的追求。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挺身而出。孟昭山就是一位这样的老党员,一生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只求心安理得。说起孟昭山,西谷乡长头村的老老少少都知道他!他虽然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为父老乡亲们所做的事没有一个人不竖大拇指的。
A压不垮的求知欲
孟昭山的父亲孟晋源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一名八路军战士,1946年12月3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孟晋源被阎锡山设置的汾东办事处在西谷村杀害,1977年追认为烈士。父亲牺牲后,老母亲带着孟昭山等7个孩子艰难地生活着。为了维持生计,弟兄们年纪很小,就要去种地,挣工分。孟昭山在家排行老四,干起了去太原送门板的营生。1950年孟昭山背起简单的行囊投靠在太谷县定居的舅舅家,在那里孟昭山知道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于是,他向舅舅提出了上学的要求,舅舅去求熟人让孟昭山学习,在一次次的碰壁后,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他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越发地刻苦学习,生怕浪费一秒钟的时间。1959年,孟昭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太原卫校,在校期间,他依然发奋读书,1961年,品学兼优的孟昭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卫校毕业后,孟昭山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后来担任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B隔不断的兄弟情
1998年,孟昭山在工作了近40年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他放弃了山大医院返聘的机会,更没有选择留在太原和老伴儿安享晚年或是跟着儿子去北京颐享天年,而是独自回到西谷乡长头村,担负起了照顾因贫穷一辈子没有结婚的大哥和二哥。年长的哥哥因腿疼而生活不能自理,二哥也是行动不便,孩子们本想把他们送到养老院或雇一个保姆,可孟昭山心里总不是滋味,在和家人商量一番过后,还是回到哥哥们身边,负责起他们的日常起居饮食。2006年10月,本来身体就不好的二哥得了脑梗塞,行动更是不便,吃喝拉撒孟昭山都亲力亲为,照顾得无微不至。洗衣、做饭、擦身……这些看似不起眼却很费心力的事儿,孟昭山一做就是三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总把“父母亲不在了,兄长为大,照顾哥哥是我应该做的”这句话挂在嘴上。2009年9月17日,二哥安详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孟昭山积劳成疾的膝盖骨出现了问题,自己的行动也非常不便,蹲也蹲不下去,这么多年也一直坚持照顾哥哥们,因为他们离不开人。料理完二哥的后事后,孟昭山终于支撑不住了,把哥哥安顿好后就去北京接受了膝盖骨的手术。手术后,还没完全康复的孟昭山不听医生和家人的劝告,回到长头村,只因为担心哥哥。回来后,孟昭山虽然还是负责哥哥的日常饮食。年纪越来越大的哥哥近年来腿脚依然不好,也越发的胆小,不敢出来走动,生怕自己摔倒,孟昭山就给哥哥找醋糟,让他泡脚,在有所好转的时候,就鼓励哥哥多锻炼才可以使腿脚更灵活,身体才能更硬朗。
C忘不了的家乡根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工作期间,孟昭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谨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救死扶伤,一直热心帮助患者。只要有人找孟昭山帮忙或是看着可怜的患者,他总是热情地帮助他们,尽管自己腿脚不方便,还是楼上楼下的帮助找大夫,联系科室,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人。能上午办完的事绝不拖到下午,只为给患者留下回家的时间,生怕晚上没车回不了家。在长头村照顾哥哥期间,孟昭山依然这样,有求必应,只要有村民过来寻求帮助,他都给予最忠恳的答案。甚至亲自带着他们去太原医院看病,不要求任何回报,只因为他们是自己的父老乡亲。2003年非典期间,村里有个孕妇在生产过程中突然抽风,大家便找来了孟昭山。孟老一看,就要人们打120送往山大一院,一路上孟老联系这个联系那个,只为产妇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从生病到康复,孟昭山不遗余力地给予莫大的帮助。如今已经75周岁的孟昭山,还是一直在为人民服务着,只要有人找他帮忙,孟昭山总是二话不说,领着患者到医院跑前跑后。
孟昭山,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成为全村百姓学习的典范。在50年中,一个“爱”字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爱拼搏、爱兄长、爱乡亲。虽然没有掌声和鲜花,但他依然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