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文化*长廊总第2377期 >2012-06-24编印

长篇小说连载-罗贯中传奇(第二十一回)
■啜希忱 编撰
刊发日期:2012-06-24 阅读次数: 作者:啜希忱编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写《三国》独自成一体
  施耐庵与罗贯中隐居在山野茅屋,施耐庵写《水浒传》,罗贯中帮助老师抄写书稿,经过一段时间后,罗贯中开始把多年来收集到“说三国”的资料,以三国真实的历史为底本,稗史野史为辅助,开始了对《三国演义》的创作。一开始写《三国》,由于受老师施耐庵写水浒的影响,总脱离不了《水浒》对他的影响,有时遇到难以处理之处,就参考水浒的手法笔法来写,有的时候甚至把《水浒》的一些章节内容干脆从中移植过来。一天,罗贯中写张飞怒杀定州太守元峤一家老小,考虑来考虑去总是无法下笔,于是他干脆模仿《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一节写了一段。由于他是模仿写出来的,有故事情节跟《水浒传》太雷同了,为此老师施耐庵不只一次指出他的问题缺点来,一次又一次地让他重新修改。施耐庵为了启发罗贯中独自创新地写好《三国演义》,一天,给罗贯中讲了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向他父亲学书法的典故,说:“王献之学习父亲的书法,千辛万苦地学了五年,把一叠叠习作送给父亲看,父亲总是摇摇头说不行。原来,王羲之是说儿子死搬硬套学自己的书法,再练五年也不能有所突破,没有创新,没有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怎么能成为书法大家呢?后来,王献之读尽名家碑帖手迹,揉和众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韵;再加勤练,整整写了十八大缸清水。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自成一体,当时他的书法艺术和他父亲一样有名气,被世人称为书圣二王。”罗贯中听了施耐庵给他讲的故事后,对他有了很大启发。他想:我写成的《三国演义》决不能和《水浒传》一样,要有自己的观点认识,独特的见解,这样才不和《水浒传》雷同,给人留下全新的感觉。从此,罗贯中对他已经写好的书稿进行重新修改,在创作手法、笔法、文法上力求有自己独到之处。特别在情节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的调整和改动。在参考各方面素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再进行认真细致加工,使重新写出来的《三国演义》果然与《水浒传》再不雷同,终于变成为自成一体、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罗贯中基本完成《三国演义》的大部分书稿后,又拿去请老师施耐庵提意见,施耐庵对他大加赞赏。罗贯中写到周瑜死后,孔明去世,让曹魏很容易地就灭了吴蜀两国,对此,施耐庵看了后不太满意,说这样后半部分就显得平淡无奇了,要罗贯中重新修改的精彩些。罗贯中不同意老师看法,他回答说: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公谨死,平蜀降吴只等闲。施耐庵听了后,也有所悟解,并有同感,就不再坚持要罗贯中修改。所以,至今人们只说《三国演义》后半部分太平淡了,谁知这正是罗贯中“劝世”的用心所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