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文苑总第2375期 >2012-06-20编印

最好的老师是自己
刊发日期:2012-06-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张俊萍
  【案例材料】: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重读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不禁想到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从中所学就是换个角度看学生,换种方法教育人。
  设想当自己遇到学生用泥巴砸人,准会一声断喝,他呆立当场、惊魂未定之际已被我揪过来疾言厉色加以教育,学生不低头认罪绝不善罢甘休。胆大的争辩几句,十有八九是被顶回去:“现在是说你呢!砸人还有理了!?”于是乎,学生表面的驯服之下是日渐扭曲的心理、深埋的怨气,这样急躁冒进,哪痒抓哪,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全然没有一个全局观,长此以往不恶性循环才怪。相信为数不少的老师是这样陷入僵局的。与大师相比,存在巨大的反差!事发之后,他肯定做了充分的调查了解,胸有成竹地找到忐忑不安等待的学生,火眼金睛般对“早到”这个闪光点加以物质奖励,学生看到老师不按常理出牌,心理防线出现松动,陶行知继续以柔克刚,表扬肯定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深刻的自我教育,于是乎,四块糖巧拨千斤,让一场违纪事件化干戈为玉帛。陶行知从中不仅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还流露着深深的爱心,坚定的信心!
  又读到大师李叔同担任教师期间的细节:一次上音乐课,发现一个学生在偷看别的书,李叔同没有立即点破。下课后,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对这位同学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完,微微一鞠躬,表示拜托。又一次,一个学生上音乐课时,趁先生不注意,把痰吐在地板上。李叔同看到了,暂不作声。下课了,他把这位学生叫住,单独对他说:“下次不要把痰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又是微微一鞠躬。还有一次,下音乐课时,最后出去的一位学生无心中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响声。李叔同走出门来,满脸和气地把他叫回去,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上门。”说完又一鞠躬,然后把学生送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了……李叔同的三个鞠躬,或许只是其教育生涯的几个片段,却足以折射出他教育大师的光辉。他对学生的关注,细微到对他们的举手投足都进行纠正。善念一生天地动,与陶行知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的,我们应该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换个角度看学生,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开放时都有各自特点,或开的早、或开的晚、或美丽、或淡雅.你能说哪朵花不美丽吗?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孩子的心灵。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个无限美好和丰富的世界等着我们去发现。爱孩子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只有爱孩子,才能读懂泰戈尔的诗句:黑云受到光的接吻时,就变成了天上的花朵。
  乘着课改大潮,我们撑桨远行,更讲究化静为动,尺水兴波;要追求轻负高质,风生水起。特别是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该向大师学习,不要想当然地下结论,“冲动是魔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应该相信孩子每一个看似恶意的行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动机,每一个顽劣不羁的调皮鬼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力求完善的自尊,而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教育,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技巧所在!在此以泰戈尔的诗作结: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