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著
第一回森林覆盖晋阳大地地陷形成太原煤田
根据古生物学、煤岩学、煤田地质学等诸多学科和历史学家的理论分析、推断,早在三亿五千万年至二亿八千五百万年前,是古生代时期的石炭纪。
那时,整个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当时包括晋阳、梗阳、榆次等县区在内的晋中大地上,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相当于今日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别是在河畔、湖边等水量充足的地方,陆生植物大量繁殖,形成了巨大的森林群,木本石松、芦木、种子厥、真厥繁荣,特别是其中的磷木、科达木,直径可达二米,高可达到四、五十米。到了石炭纪末,随着地壳的剧烈运动,整个华北大陆开始沉降,原来茂盛稠密的森林,随着地壳的沉降,沉入深深的海水之中。随后大陆又戏剧性地抬升,重新露出海面,大量植物又茂密生长起来,然后大地又沉入碧海绿水之中。在整个石炭纪至二迭纪晚期,晋阳地区呈现频繁的周期性的升降过程。在这近二亿年的时间内,晋阳大地历尽沧桑巨变,受尽了大海的洗礼。
那些深深地被埋在地底下的植物,在高温、高压又隔绝空气的特定条件下,有机物质中的碳元素,经过若干万年的分解、变化和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慢慢地变化为如今我们见到的石炭,每一次地壳的升降都会形成一层煤层,目前太原地区已探明的煤,达十五层之多。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在一些刚刚出窑的炭块上,还保存着古生代植物的脉络痕迹。
又经过漫长的时期,随着地壳时尔缓慢时尔剧烈的运动,地球表面上有的地方沉降形成湖泊海洋,有的地方地壳隆起,形成高原大山,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原盆地龙脊隆起,形成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二迭纪地层内分布着广大的煤田。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又波及晋阳地区,产生出汾河地堑和盆地两侧的山地,盆地距石炭纪岩层最深处达一千余米。地质学家把这些煤田叫做“太原系”煤田,清源西山的煤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