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白俊英本报通讯员王俊香
远离都市的喧嚣,追寻安谧的脚步,虽不及其他农艺园的气派,却如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展现出一种田园生活——位于我县清源镇大北村的“食清生态农艺园”,以其朴实无华、清新淡雅、反璞归真的农家风格,成为我县规模最小、但田园风味最为浓厚的休闲娱乐好去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年近花甲的啜石清是食清生态农艺园的创办人。十年前,一直在电厂做煤灰生意的老啜小有积累,于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老啜,回到大北村,构筑起他“农家乐”的梦想来。
村里对他大力支持,很快,老啜得到一块20多亩的闲地,那是一块他梦寐以求的地!用老啜的话说:这是块“宝地”!价值就在于,那曾是白石河的河心地,土质肥沃,最适宜种蔬菜瓜果了!老啜信心满满,于是,盖大棚、买树苗、建鱼池、买鸡鸭、种蔬菜、打水井……
为了搞好他这“一亩三分地”,老啜北上、南下,全国各地跑了个遍,甚至是听说哪里的粉条、灌肠好吃,他都不辞辛苦去看、去学、去拜访,哪里育的树苗果实甜美,他不惜盘缠和时间去参观、购买……他家的那些柿子树就是他这样天南地北“淘”回来的,去年在此采摘过的人都说,那种柿子一点不涩,甜得让人“吃了还想吃”!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老啜是个“能人”,会精打细算,会统筹安排,他的沼气、养猪、种菜“三位一体”的做法曾经让他一度骄傲,但,没过多久,由于资金的瓶颈,他的这个“三位一体”就不得不放弃,许多想法也都搁浅,曾经一度绝望的他,甚至想过把这个初具规模的小园子卖掉,可是,老伴一抹眼泪,勾起老啜心中那份对“农家乐”梦想的渴望,“不行,我得挺住,过了这道坎就好了……”一种不服输的心,让这个农家生态园在磕磕绊绊中生存了下来。
茅斋绝低小燕子故来频
走进食清农艺园,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袭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园子右侧的一排温室,里面嫩芽初上,藤蔓虬枝、落英缤纷,温室葡萄正在孕果期,老啜高兴地告诉大家:“这种葡萄能卖到15元到20元一斤呢,还可以供人入棚采摘!”
园子正对面,树林荫翳,正所谓:“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纵目眺望,一排桃树、一排柿树,一排枣树、一排杏树,一排香椿、一排花椒……那枣树,可是老啜精选来的贡枣和壶瓶枣啊,去年挂果时,好多人前来观赏,壶瓶枣就像风中摇曳的小灯笼,成熟时,咬一口,脆生生、甜盈盈,好吃极了!
园子左侧,老远就听到“呱呱呱、咕咕咕、汪汪汪”的叫声,真可谓“鸡犬相闻”了!那一排排整齐的矮房,是鸡、鸭、乌鸡和大白鹅的“宿舍”。老啜的老伴罗大妈系着一个蓝花花围裙,头上罩着一块白毛巾,手里端着一盆玉米来喂食了,还没走到栅栏里,四百多只鸡、鸭、鹅就叫喊着围拢到脚下,让罗大娘迈不开腿,罗大娘笑盈盈地说道:“别急,别急,都有份,都有份!”抓起一把玉米一撒,哎呀,像运动员赛跑一般,它们争相奔过去抢食起来,真是“狗吠庭院中,鸡鸣桑树颠”,好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离鸡舍不远的,就是让老啜谈兴最浓的“景观”了。那是一个20米见方的鱼莲混养的池塘,里面养着300多尾鲫鱼,水面上,一个增氧喷泉正在水花四射,把浮在水面的莲花、莲叶喷淋得露珠滚滚,一股清新的水雾,让人浑身释然,倍觉凉爽!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一说起这农艺园,啜石清可是收不住口了,言语中,有他对这小小农艺园的进一步的改进和构想,有他对“农家乐”的独到认识。他认为,城里人来乡下,就是不想再吃大鱼大肉了,就是想吃平时吃不着的清新淡雅的农家菜,就是想体验农家的这种“田园生活”,就是想让游客有一种感受,就像远离家乡的游子回乡探亲一般,吃一吃家乡的农家饭,睡一睡家乡的土炕,闻一闻泥土的清香,听一听鹦燕呢喃,回味一下农民的乡音,到田间地头看一看,到林间小道上走一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老啜这么说,也要这么做,光他的鲫鱼就设计了多种吃法,什么干烧鲫鱼、葱香鲫鱼脯、开胃鲫鱼汤、鲫鱼豆腐汤……他的主食都是人们好多年没见的窝窝头、煮圪瘩……他的各种清炒菜叫了好多好听的名字,炒荠菜叫“红嘴绿鹦哥”,炒生菜叫“青桑低绿枝”,炒豆角叫“燕草如碧丝”……不仅让游客吃得稀罕,也让人听来如诗如画,雅俗共赏,两全齐美!
近百平方米的葡萄走廊,是老啜待客吃饭的地方,老啜还准备了象棋等,供游人娱乐放松!当然,要是作为商务谈判,这里也是最安静了,几杯清茶,两份果蔬,让人如入蓬莱之境,大可全身心放松!
老啜说:有人说我这里“土”气,这正是我精心打造的“田园风格”!将来,我想投入更多的花卉种植,让这里四季如春,让游客春天有看的,夏天有摘的,秋天有吃的,冬天有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