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林
世界上最美的景物往往都深藏在那些幽深的山谷中。然而,层峦叠嶂的天山大峡谷,却怎么也遮挡不住一个美甲天下的高山湖泊,那就是新疆的天山天池。多少年来,我一直对那里心驰神往,2011年盛夏,终于来到了这闻名天下的游览胜地。
天池位于天山最高峰博格达峰北麓的山腰上,距乌鲁木齐市110公里,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风景名胜区,也是联合国1990年设立的“博格达《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天池是远古冰川运动造就的冰碛湖,古称“瑶池”。传说是西王母的沐浴地,缭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衣;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大小锅底坑是西王母做饭之处……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给优美的天池蒙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据我国典籍《穆天子传》记载:公元前989年,周穆王从遥远的东方来到天山瑶池,西王母盛宴款待周穆王一行,两人即席赋诗酬唱,相见恨晚。临别时,西王母依依不舍地对周穆王说:“祝君长寿,愿君再来!”可是,周穆王却一去不复还。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感于这段佳话,留下了千古绝唱:“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神话中的瑶池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梦境。天池湖面海拔1911米,呈半月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最深处105米,面积4.9平方公里。我伫立天池边,只见湖水清澈晶莹,碧如翡翠,清纯怡人。湖周群山簇拥,峰峦叠翠,云杉似海,雪岭云影倒映水中。远处的博格达峰,白雪皑皑,晶莹耀眼。湖滨绿草如茵,山花烂漫,水谢、亭阁、寺庙,散布期间。我乘坐游艇,泛舟湖上,面对雄浑粗犷、质地清幽的天池风光,才真正领略到了大自然圣洁的美。天池四季,景色俱佳。冬天的天池,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天然滑冰场。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诗赋文,予以赞美。上世纪70年代初,郭沫若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到新疆旅游,临湖吟出:“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的诗句。
在天池的北岸,有一株参天老榆树,被称为“定海神针”。相传有一年,西王母在瑶池举行蟠桃盛会。各路神仙如此而至,但唯独忘了邀请瑶池水怪。席间,水怪兴风作浪,一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周天寒彻。西王母怒不可遏,拔下云鬓间的一枚碧玉宝簪,投入水中,镇锁水怪。顿时风和日丽,波平浪静,仙境祥瑞,盛宴依旧。西王母掷下的碧簪落地生根,化作老榆。千百年来,这株古榆傲然挺立于海拔近2000米的天池北岸,一株独秀,枝繁叶茂,测水量深,护佑着生灵,被人们誉为“定海神针”。
天池共有3处水面,除主湖外,在东西两侧还有两处水面。东侧为东小天池,又名黑龙潭,位于天池东1公里处。传此是西王母梳洗的地方,故又有“梳洗涧”、“浴仙盆”之称。西侧为西小天池,又称玉女潭。相传为西王母洗脚处,位于天池西北2公里处。西小天池状如圆月,水池清澈幽深,塔松环抱四周。如遇皓月当空,静影沉壁,情景无限,因而也得一景“龙潭碧月”。池侧飞挂一道瀑布,高数10米,如银河落地,吐珠溅玉,称“玉带银帘”。池边上有闻涛亭,登亭观瀑,别有情趣。
天池的东南面就是雄伟的博格达主峰,海拔5445米。主峰左右又有两峰相连。抬头远眺,三峰并立,突兀插云,状如笔架。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与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高山平湖,绰约多姿的自然景观。天池的夏季是个多雨的季节,山雨欲来的时候,浓雾弥漫了整个天池。耸立在天池西岸的马牙山与灯杆山,在细雨中若隐若现。马牙山海拔3056米,山上断崖耸峙,怪石嶙峋,有成片的怪石石林。它是由火山喷发经风化和流水侵蚀而成的。举目仰望,犹如一排排马牙插立山头。灯杆山海拔2718米,山上耸立着3块巨石,犹如擎天柱一般,人们称它为“顶天三石”。清代时,天池道士在此立一松杆,上挂长明灯盏,昼夜不灭。当年乌鲁木齐的百姓都以天灯为神喻,只要天灯长明不灭,就预示着世道太平,故该灯又称“太平灯”。由灯杆山西眺,乌鲁木齐尽收眼底,尤其在华灯初上之际,万家灯火,其乐无穷。
在天池旅游,人们既能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又能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开满山花的草原上,哈萨克牧民搭起了一顶顶白色的毡房。天池湖畔堤坝上,更是热闹非凡,宛如一条繁华的小商埠。奶茶、烤羊肉与手抓肉的香味,引得游人驻足品尝。小伙子们高亢的歌声和冬不拉悠扬的琴声,赛马、叼羊以及姑娘们优美的哈萨克民族舞蹈,展示了一个马背民族的豪迈与激情。使人感觉不出这里是塞外,是西出阳关的地方。
这颗新疆的明珠,以奇丽的自然景观,一尘不染的清洁环境,丰富独特的天然资源,吸引着无数不畏山高路远的海内外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