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文化*长廊总第2354期 >2012-04-29编印

续思文咏清诗三加一
刊发日期:2012-04-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
  王保玉
  八年前造访迎宪村刘毅,刘口授续思文诗四首。其中之一前所未闻,今公诸同好,其“疑义相与析”之:
  老我宰清已一年,算来人地两茫色。是乡必有隐君子,且看荷花且访贤。
  另外三首有人熟知,有人不晓。容我絮烦道来。先简介续思文。该人1921年——1925年任清源县知事,崞县(今原平市)人,以诗名,在我县流传最早、最广的只有一首:
  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
  人们也许不清楚续县太爷的行状与政绩,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但对这首诗大都耳熟能详。
  1958年,文学艺术也搞大跃进。徐沟中学音乐教师清源春光人王世襄为这诗谱了曲,让孟封籍的美女学生白瑞香演唱。笔者有幸以短笛为之伴奏,赴县演出。后代表县赴市少年宫参加会演获好评。在海子边省招待所大快朵颐三天。
  过了三十多年,笔者任县志主编,又搜集到续思文诗一首:
  边山无处不摇钱,更有葡萄架满园。六月不知炎日苦,人人都是小神仙。
  又过了三年多,瞿曰仁、啜希忱、牛桂红、高中昌、常箴吾等编辑《古今诗人咏清徐》增加了续思文的第三首诗:
  半城湖水半城花,花面盈盈水面斜。遥想当年周茂叔,爱莲原不是虚夸。
  这可奇了,续县长离开清徐未逾百年,他的诗倒像不断出土的先秦彝器,今日一件,明日一件,究竟有几件?
  又过了三年,笔者已退休。但历史癖、考据瘾有时发作。一天下午,访问了迎宪村的刘毅先生。刘先生道出了续诗的谜底。
  民国11年仲夏的一天下午,续县长在繁忙公务之余,考察了清源城内城外,饱览了湖光山色。像张生游普救寺邂逅了崔莺莺,他为当地的美景“惊艳”了。灵感唤起腹中诗,马上归时无笔纸。于是,顺途造访了文章圣手,被尊为“大老者”的县立第一高小语文教师刘巨雄(或聚雄,《清徐教育志》、《清徐历史人物》有传)。在刘住所,续县长挥动大笔将前述四绝句写成条幅赠与刘老。这件墨宝,刘巨雄传给他的儿子刘毅,上世纪60年代亡佚。
  刘毅口述四条幅诗句及其题序、落款,笔者做了笔记。但是笔者是重考据轻发表,还臭美为“厚积薄发”、“述而不作”,又遇“非典”恶魔,竟将访问笔记“束之低阁”:地下室乱纸丛中。
  近日,忽然从忘年交武宝生口中得知刘毅于三年前死于非命。恐惧!急迫!
  再过三年,倘王某也追刘某而去,则续大人的四条屏就只能是三条腿的跛足毛驴了。抢救文史资料的责任感驱使我寻找那访问笔记,但“众里寻他千百度”,就是不知在何处。
  罪过,罪过!我只好凭己衰退的记忆奉献开头那四句。其后两句基本准确,前两句仅八成把握。所以未开口而嗫嚅,请博雅人士共同订正。若幸而有人能贡献出续诗原件,则一切疑云将消散。那可称得上是清徐县考古重大发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