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清徐生活着一群来自大江南北的外乡人,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带着各自不同的梦想,栖息在城乡的一隅,努力奋斗,辛苦打拼,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拼搏着。在经历无数艰难挫折和痛苦失败之后,依然保持着质朴、善良、乐观、积极热诚的生活态度,他们在为清徐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这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记者近日深入到这些“外乡人”的生活中,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他们在清徐的生活片段,感受着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裁出一片天
■本报记者陈宏健
“打版、剪裁、缝合、锁边、钉纽扣、熨烫……定制成衣的工序做下来很繁琐,不如直接批发来的衣服卖得省时省力,而且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也相当辛苦。但是看到顾客穿上合身的衣服满意而去的背影,就感觉再苦也值得!”谈及在清徐多年的打拼经历,在商贸城做衣服的杜勇江师傅感叹道。
杜师傅说,他2004年举家从福建来到清徐,在商贸城租了一间不足10平米的店铺,开始了他的裁缝生涯。
每到周末、过年的时候,就是杜师傅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里人头攒动,两鬓斑白的中年妇女和老年人挑选着布料,讨论着衣服的款式,好不热闹。他们都是杜勇江师傅的常客,只要一进店门,就搜寻好看的布料,拉起来再摊开,拿起来在身上比划比划。碰到相熟的好友,还会聚在一起,讨论着款式以及做工,时不时还征求一下杜师傅的意见。
杜师傅除了订做衣服,缝补衣服也是杜师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想到这么多年来缝补衣服的顾客,杜师傅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几百块钱的衣服要是破了一点就扔掉,多可惜啊,缝补一下,他们照样可以穿。”
杜师傅还说,虽然我来自外乡,但是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个清徐人了,这里的人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清徐人的热情和善良也时时感染着我,仿佛我就生长在这里。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一名新清徐人,我要更努力地生活,裁出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来!
“外来的大娘会做饼”
■本报记者张睿婧
在商贸城,有这样一对母女,做的鸡蛋灌饼那叫一个好。刚出锅的饼,热乎乎的,外酥里嫩,蛋香可口,既能解馋,又能管饱。每次路过母女俩的饼摊前,人们都会被这里鸡蛋灌饼的香味所吸引。母女俩不停地为顾客烙着鸡蛋灌饼,顾客总是要排着很长的队伍。
武大娘是山西运城人,今年四十多岁了,两年前来到清徐,做起了卖鸡蛋灌饼的生意。武大娘做饼的手艺越来越好,热情的服务和其秘制的各种独特的酱味,再加上摊位在热闹的商贸城,生意是越来越火红,还在运城上学的女儿放假的时候也会过来帮母亲。于是商贸城外面总能看到母女俩在忙着做饼、打包、找钱……
武大娘说,每天早上起来首先要和好面,准备好其它要用的东西,做好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到了上午11点左右的时候出摊,把准备好的面全部都卖完,一天的工作也就结束了。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武大娘感觉累的时候,想想自己懂事的女儿,心里就多了些许安慰。
周围的人们说笑道“咱们这里也有人会做鸡蛋灌饼,可偏偏就没人光顾,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
说起来清徐的原因,武大娘说开始只是来试试,后来却对这个地方有了感情,说这是一个留得住人的地方,让他们这些外乡人都有了亲切的归属感。
角落的风光
■本报记者马向波
在商贸城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理发店——“温州姐妹”,尽管地方不大,装饰不豪华,却总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凡。然而,又有几人了解他们曾经的苦与乐。
今年已经34岁的郑大姐在十年前背井离乡,怀揣着致富的梦想,不远千里从温州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白手起家,租了这间简陋的小屋,白天给顾客理发,晚上收拾收拾便是睡觉的地方,春秋还可以,但夏天屋子闷热,汗如雨下;冬天冷风一吹,冷至骨髓。可是,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温州姐妹凭借对理发的热情和精湛的手艺,渐渐招来了大量客户,回头客更是络绎不绝。尽管理发环境不及那些装饰豪华的发廊,可是,温州姐妹十年如一日的态度和跟随潮流的理发技术,让众多顾客宁愿多花些时间等待也要在这理发。
当年那两个只身来到异地白手起家的温州姐妹远离亲人,相互扶持、相互安慰着走过那些艰苦的岁月,可也换来了顾客的亲睐。商贸城角落里的这间小屋,日日演绎着属于它的热闹风光。
不容易的徐大姐
■本报记者秦华
说起湖东二街的那家江苏瓜子店,我想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2007年,42岁的徐大姐跟着丈夫从家乡江苏徐州一路奔波,来到这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开始了他们一段漂泊的异乡生活,也经营起一份口碑响亮的炒货营生。
聊起这些年在清徐的打拼生活,徐大姐变得有些沉默,只是转身拿起地上的一个草编簸箕,细心地将里面那些坏掉、瘪掉的瓜子一一挑拣出来。看着徐大姐反复劳作的身影,再举目环视货物架上摆满让人垂涎的各种炒货,栗子、花生、开心果、杏仁、油葵等十几种品种,其中不乏一个品种,多种口味与花色的炒货。待我刚要张口说些什么,徐大姐不紧不慢地说了句,就是不容易。而在她那张饱经生活风霜的容颜上,我好似看到了她多年忙碌、疲惫、思念、孤独和太多隐忍的复杂的情绪。当我转头从一扇半开半掩的门缝中,看到他们居住的不足十平方的小家时,那一刻,我好似读懂了徐大姐那句简单而沉重的“就是不容易”。又或许,我不可能懂,也永远不会懂。
其实,在清徐的每一个大街小巷,在每日穿梭的一个个匆匆身影中,有许多像徐大姐这样漂泊在异乡城市、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承载着家人期盼的人们,他们居住在破旧的房屋里,为寻找一个真正可以让自己歇脚的地方而奔波劳碌。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用旁人眼中所谓的微不足道,向我们太多人诠释了生活与生存的区别。
“串串叔叔”
■本报记者张睿婧
喜欢吃小吃的人一定知道“串串叔叔”的“美名”,我今天想说的非此“串串叔叔”,而是我们清徐人自己的“串串叔叔”。
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复苏,街头的小吃摊、大排档也开始多了起来,每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地下超市前的小吃摊排起了一条长队,铁板烧、油炸、水煮……应有尽有,每个喜欢小吃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他的“菜”。
这些大排档的主人有很多是外来人,在清徐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来自河南的王大哥夫妻来到清徐已有十余个年头了,起先做的是水煮串串,小摊摆在原来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旁边,是我们清徐的第一家煮串串。十多年来,他们在清徐租着房子,孩子们都在河南老家。每天上午,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到了下午就骑着三轮车拉着桌椅食材赶到摆摊儿地点。这些年来,风风雨雨经历了不知多少,让他们坚持下来的除了生计的考虑,还有清徐这一片热土带给他们的感动。他们眼中的清徐人善良富庶,而他们也不断改良着自己的制作方式,从最初的水煮,到后来的油炸,再到现在有了铁板烧,独特的口感让他们留住了很多老顾客,也迎来了许多新顾客,生意越做越好,甚至将一部分生意分给了自己的亲戚。说起串串,喜欢吃的人已经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了。
王大哥说:“虽然是外乡人,但在清徐这么多年,我早已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我相信,我们在清徐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