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县域*采风总第2354期 >2012-04-29编印

县城里的晋南“风”
——记孙师傅和他的晋南饼子店
刊发日期:2012-04-29 阅读次数: 作者:陈宏健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陈宏健
  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餐饮业竞争空前激烈,要想在口味挑剔的“清源家”的传统主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非易事。说起饼子,好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二街上的“晋南家”,晋南饼子店入驻清徐十几年来,不仅成功地征服了清徐人的胃口,而且十几个系列、风味各异的饼子已经成为县城居民餐桌上的绝对“主力”。
  还没走近店铺,就已经闻到了饼子散发的阵阵香味,店铺的伙计正忙前忙后地做着营生,面团在手中翻腾,和面机、烤箱、电饼铛开启不停,他们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忙而不乱。“店家,给我拿一袋切饼”“叔叔,我要买三块盘旋饼”“你好,我们老板要我来拿干面饼子,好了吗?”准备坐下来缓口气的孙师傅从凳子上一跃而起,笑意盈盈地向各位来宾打着招呼,“您稍等,给您。四儿,快来帮忙”,他忙不迭里里外外奔走,头上滴答滴答地流下汗珠,孙师傅实在是太忙了。
  十年风雨十年征途,晋南饼子店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历经了多少苦乐甘酸,欢笑泪水,请随着记者一起走进晋南饼子铺,体验独特的“晋南”风韵。
  寒门“贵子”多历练
  晋南饼子的掌门人孙师傅生于运城市稷山县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经济困难,他在小学没毕业时便辍学了。
  为了分担家庭重负,孙师傅随父母下地务农,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享受不到别人家孩子安乐无忧的生活,他倍感生活的压力。苦难的经历并非一无是处,它能让人学会了奋斗、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去争取更美好的生活。
  到了顶门立户的年龄,年轻的孙师傅开始在建筑工地赚钱养家,天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但他挣的那点钱,除了补贴家用就已所剩无几,家庭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转战清徐做大饼
  “家乡的饼子畅销四方,甚至风靡全国,何不利用此优势先尝试学打饼子,然后再求发展”,这个想法如救命稻草般触动了孙师傅的神经。他开始拜师学艺,刻苦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时间的磨练,孙师傅逐渐掌握、精熟于打饼子的技巧,终于可以“自立门户”开创事业了。起步之时,恰逢他的一位亲戚得知了他们的情况,积极帮助联络、安顿。于是,孙师傅携带妻儿,于1996年8月来到清徐县城,在军休干休养所门口,租了一间三平米左右的小作坊。
  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小打小闹”,一袋面、一壶油,加上最基本的器具就开工了。
  都市的繁华,环境的陌生,工作的辛苦,忙活一天下来,只能卖十来斤面的饼子,给“自信”的孙师傅当头一盆冷水。生意的萧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令他身心俱疲,他告诉自己,要想办法,要努力,要坚持……
  生意红火业兴隆
  孙师傅总结出自己客源之少的原因,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他做出饼子的不认可!如何改进自己的产品,迎合顾客的口味,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重要课题。于是,他在本地膳食结构上下起了功夫,制作工艺上做起了文章。
  为了做出好吃的饼子,孙师傅常琢磨和面的比例,什么时间起面最佳,什么牌子的面粉最适合做饼子等。就拿最畅销的切饼来说,它需经历发面、碱面、揉面、造型、烧烤、成型等诸多环节,只有把好每道关口,才可以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打出的饼子鲜香酥脆、口感上佳,得到很多顾客的青睐。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招徕扩大顾客群,孙师傅不仅在制作上精益求精,更在原料的选取上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比方说油要用哪种牌子的,面粉要用那个产地的,都丝毫大意不得,即便是因为缺油少面,孙师傅宁可让顾客扫兴而归,也绝不“偷工减料”。
  “每天,一到下午4点,顾客就断断续续地来了,5点以后比较多,特别多的时候是周末,还排队哩,我们都忙不过来。”即使这样,饼子依然供不应求,顾客排队等的情况时有发生。
  仅仅一年,他打的饼子就从1996年一天卖半袋面,猛涨至1997年一天要用两袋面。
  时至今日,店铺每天消耗将近四袋面,不仅如此,人员配备也由原先的夫妻店演变成了拥有7名员工的红红火火的小作坊,不光是晋南特色的,而且发展成为多系列、风味各异的饼子,包括孟封饼、太谷饼、盘丝饼、甜酥饼等十几种类。
  离开时,再次回望这个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饼子铺,留给记者的感受绝不仅是“打饼子、卖饼子”那么简单,它更多地承载着孙师傅多年来脚踏实地、将各类面饼兼容并蓄,“领军”干出一片天地的奋斗情怀。衷心的祝愿晋南饼子铺生意兴隆!孙师傅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