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清徐*要闻总第2347期 >2012-04-13编印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刊发日期:2012-04-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一、2011年工作回顾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117.2亿元,增长16.1%;财政收入17.79亿元,增长23.6%。四十四项经济社会考核指标和市八项重点工作全部或超额完成,被评为全省2011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2.4:65.4:22.2。青龙管业等一批新型产业签约落户。中博会、农博会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突破300亿元。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工业废水基本实现零排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7.2%。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增加8天,空气污染指数下降3.6%。城乡清洁工程137个单元通过市级验收。荣获全省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先进县、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先进县、十佳卫生县城称号。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民生支出8.8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3.2%。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参保率96.6%,新农合参合率98.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43.5元,增长16.59%;农民人均纯收入10251元,增长16.6%。
  二、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二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落地年”为着力点,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发展机遇,突出“项目推进、环境建设、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四项工作重点,围绕转型扩投资,稳中求进上项目,好中求快争跨越,文化建设聚民心,改善民生促和谐,加快实现“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三年再造一个新清徐,五年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以一流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这些指标是导向性的,可以根据形势变化适当调整。
  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5%、2%、1%;氮氧化物排放量不超过2011年水平;烟尘、粉尘排放量均下降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3%。这些约束性指标必须竭尽全力全面完成。
  (一)狠抓项目落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园区建设。按照“一带四区四园”空间布局,加快清徐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内村庄搬迁,以及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狠抓招商引资。搭建网络招商平台,制定奖励办法,将招商引资任务量化分解到乡镇和有关部门。抓好“第七届中博会”、“第四届能博会”等节会招商,年内新增3-5个十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幅不低于40%。
  确保项目落地。重点抓好阳煤集团化工新材料园等8项省重点工程和大禾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等12项市重点工程,以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其它17项重点工程。
  (二)围绕转型升级,推进工业新型化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抓好煤矿企业与淮南、徐州等国有矿务局合作,美锦钢厂与唐山钢铁合作,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突出抓好小回沟、锦富、东于、碾底、南岭、碾沟、赵家山、麦地掌等8座煤矿的新改扩建项目,年内完成技改投资10亿元。
  发展壮大新型产业。扶持化工新材料、发电、汽配、磁材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抓好阳煤化工新材料园、国电山西兴能风力发电、青龙管业管道生产、鸿昌工贸高性能钕铁硼生产等项目建设。阳煤化工新材料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争取达到40亿元。
  狠抓节能减排。分行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环保项目技术推广和应用,淘汰干法炭黑、粉煤等落后产能。
  (三)实施科技兴农,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一村一品”。重点抓好马峪、柳杜为主的葡果产业,集义、孟封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及徐沟、孟封为主的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年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个,新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创建部级蔬菜标准园1个、省市级蔬菜标准园5个,着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大项目、大基地,打造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开展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完成龙眼葡萄、沙金红杏地理标志认证。
  加快科技兴农。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和推广力度,力争耕地亩收入突破万元。以大禾科技综合示范园项目为载体,发展高附加值种植业。持续推进“513”工程,扶持水塔、六味斋、紫林、良源、菩净、绿源等企业做大做强,年内完成投资4.7亿元。
  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投资组建农业投资公司。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机制实施方案》和《规范土地流转实施方案》,年内完成土地流转1.2万亩,推进农业集约发展。
  (四)集聚发展要素,壮大现代服务业
  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组建交通运输协会,筹建全县货运车辆调度中心,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运输业规范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工业企业组建物流联合体,打造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扶持乡村旅游业发展。成立县游客服务中心,强化“农家乐”餐饮服务、旅游接待、食品安全等培训。开展“农家乐”和酒店评星级工作,年内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亿元。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县
  对接太原都市核心区建设,狠抓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县城湖东二街、行政办公区、商贸城片区三处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抓好文源路东延,紫林路东延,西关大街南延一期,度假村引路,六合路北延,开发区1#、2#路征地拆迁及管网配套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滨河西路南延工程,年内完成太祁高速南互通工程、307国道改线征地拆迁及路基建设工程,环城高速太谷连接线年内通车。
  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实行政府主导、乡镇组织、村实施的运作机制,通过委托、招拍挂、引进开发商等模式推进城中村改造。
  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加快编制孟封、王答等重点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大禾科技综合示范园项目为龙头,带动周边新农村建设,打造小城镇亮点片区。完成太原航校、幼师、省警校征地工作,实现“三年大变样”。抓好新确定的17个新农村建设,创建29个一流新农村。投资1.7亿元,完成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
  加强生态建设。做好葡峰森林公园、交通沿线造林绿化工作。实施东湖北岸公园建设工程,打造特色文化主题公园。实施清泉湖北岸绿化及紫林路、文源路环境整治工程。
  (六)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健全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大局。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百校兴学”工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启动社保大厦建设,强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的征缴和发放工作,保险基金支付率100%。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
  创新社会管理。继续推行项目化管理,抓好“575工程”17个创新项目提档升级,整体推进33个新增项目。制定重大决策、工程和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维护群众权益和社会稳定。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划建设三级应急避难场所。
  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解放思想。要用足用活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和扩权强县政策,从具体项目入手,解放思想,激发活力。(二)创新服务。高标准建设“一综、三重、六厅、八制”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机制。(三)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维护法律尊严。(四)深化改革。建立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数据库,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完成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信用档案。(五)廉洁从政。全面贯彻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采购预算、招标投标、专家评审、供应商管理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