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梁
前几天在班里辅导时,看到讲台上有本某某记忆产品的宣传册,随手翻了翻,偶尔看到里边有一个所谓的“励志”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节目主持人问好像是娃哈哈的什么“总”几个问题,如娃哈哈矿泉水瓶子有几道纹;瓶口有几道纹;瓶盖有多少齿之类的,当然,老总回答得完全正确。于是,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地告诉高三学子“注重每一个细节是多么的必要”——意思是,要想成为什么什么“总”,一定要注意记住每一个细节。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不扯淡吗?记住这些就能成为什么“总”吗?这白痴到极点的故事也能叫“励志”吗?
我想他能准确地回答出这些问题,无非是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这瓶盖就是他设计的,二是为了做节目事先定好的,三是他可能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数过,恰好就被问到了。
但这和他成为老总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的记忆力好?因为他注意细节?那是不是金猴集团老总就得知道皮鞋底纹有多少条呢?比尔盖茨就一定得知道生产一台电脑要多少道工序?皮尔卡丹就一定得知道一套西服上有多少条暗纹?
有句话说得好:“纤毫入眼眼则乱”,人的大脑潜力是无限地,但实际能记得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统统都记这些无多大意义的“细节”,那成就事业的“大节”又有多少精力去关心呢?并且说实话,这类型的“细节”除了在人前显白显白炫耀炫耀,实在意义寥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但他却可以在做实验时连自己是否吃过饭都不记得,这时打死我都不会相信他会去注意身边的纯净水瓶(如果有的话)的盖子有多少纹多少齿。我相信娃哈哈的那位老总是一个懂得关注细节的人,但我更相信他是一个懂得关注有意义的细节的人,如果说瓶盖是他设计的话,我更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将瓶盖设计成几道纹多少齿,而不是别的数目。
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相学手册。”爱迪生当然就宣布他落选了,爱因斯坦则幽默地说:“书上有的知识,我从不刻意去记。”
问题来了,爱因斯坦不会刻意去记这些东西,爱迪生也不会去刻意这些东西,但没有人会嘲笑他们无知,而那些总自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过目不忘张口就来的人呢,充其量也就是给爱迪生当助手的料吧?脑子主要是用来思考创造的,而不是当成个袋子事无巨细地统统往进装的,一个人的脑子成天只装这些针头线脑鸡毛蒜皮的事,琐碎都琐碎死了,哪有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大事啊?
当然,那本小册子是有目的的,它就是想告诉学生,赶紧吃我们的产品吧,一吃了,你就什么都记往了,连你上下学回家走路要迈几步,骑车要蹬几圈儿都忘不了,甚至连你一口饭里有多少米粒儿都能记住,大家赶紧来吃啊,使劲吃啊,吃啊,最次也能吃出个什么“总”来,弄不好还能去给下一个爱迪生当当助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