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李凤梅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五届“中国水周”拉开序幕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目的是增强人们的水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观念。联合国确定201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是工业的基础,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相当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我国也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继2006年川渝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后,2009年北方大旱、2010年西南大旱和南方暴雨灾害,2011年山东、河南大旱,前段时间的云南大旱,连续几年的极端天气,暴露出我国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的薄弱环节,再次证明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已无法满足粮食安全生产以及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需要。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兴则民心安,水利兴则国家稳。我们的水利设施长期停留在“吃老本”的状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农村取消“三提五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粮食作物赢利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急剧下降等原因,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维护机制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强化水利管理刻不容缓。
我县是全省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26万,耕地面积43万余亩,水浇地近37万亩,农业生产极端依赖水利设施。近年来,随着小型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水利基础不断夯实,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水利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群众受益程度明显提高,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要清楚看到,人多水少、十年九旱,降雨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是我县的基本县情水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当前,我县正处于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支撑保障作用尤为重要。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因此,进一步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充分认识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和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安排部署,在乘势突破、加快发展上体现凝聚力,在用好政策、创新推动上彰显创造力,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上增强执行力,要将对水的认识提高到“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层面,将水利建设放到“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样的高度,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在由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抢抓机遇、突破发展,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水利抗灾减灾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按照积极拦蓄天上水、科学利用地表水、努力争取外调水,鼓励使用再生水和有效保护地下水的思路开展工作,把水利建设作为全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基础建设的主攻方向,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做好第三批小型水利重点县和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项目申报工作。加快实施末级渠系改造和敦化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增加灌溉面积,提高防渗率。加快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雨水积蓄利用工程。二是加强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引黄入清工程建设,对我县北营、水屯营两座水库进行扩容改造,提高水库供蓄水能力,努力解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制约。三是改善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标准。重点解决清源、马峪等9个乡镇28村及省军区生产基地共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全面加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潇河敦化大闸枢纽、白石河交叉闸等堤防工程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发灾害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五是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加快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步伐,全力扩大林木覆盖面积,实施人工乔、灌、草覆盖措施,兴建上档次、高质量、科技含量高特色水保工程。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狠抓河湖生态修复保护和乡村退水疏浚工程,加大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
四、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尽快出台我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保障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进一步加强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管理,扩大定额管理覆盖面,同时搞好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继续实施关井压采,确保地下水位止降回升。积极推行水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涉水事务审批,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水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水法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意识,增强全民的水法制观念,为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关注水,就是关注民生,关注发展,关注未来。水的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借此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滴水做起,珍惜水资源,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三年再造一个新清徐,五年实现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