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永前
“雷锋”,这个具有符号性意义的名字,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曾经一度是中国人的全民偶像,到后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在今年临近3月的时候,“雷锋精神”正在强势回归,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掀起一场多年罕见的“学雷锋”热潮。
雷锋精神是激励全社会奋发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和弘扬。但令人关注的是,在3月5日这个特殊日子来临之际,全国上下可谓是“学雷锋”“发疯”,有一些地方和机构“学雷锋”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为了纪念而纪念,为了活动而活动,走走过场,参观参观,并不做什么实事;还有一些干部群众“学雷锋”做好事只局限于“雷锋月”、“雷锋日”期间,以至于出现“雷锋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奇怪现象。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如何给雷锋一个“常住户口”,让长期学做雷锋成为全社会的行动共识,显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学做雷锋,需要给雷锋精神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雷锋已经离世50年了,经济社会各领域已经发生重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新时期学习理解、把握践行雷锋精神,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雷锋精神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不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精神意义,让雷锋精神与新时代的社会主旋律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社会发展到今天,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作为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意识,为广大人民群众传诵和践行。在此基础上,相信也只有让雷锋精神在今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凝聚产生更为多元、更加深刻的人民共识和时代共识,雷锋精神才会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青春光芒,“雷锋”才会真正成为“常住居民”。
学做雷锋,需要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面对“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不敢扶、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道德迷失这令人焦虑的社会背景,真正让学做雷锋“走上正轨”、让做好事成为经常性的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各界人士坚持不懈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大家都明白,将雷锋精神只停留在口头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想让雷锋有个“常住户口”,让做好事成为“家常便饭”,在加强社会主流媒体的舆论教育引导的同时,也需要更多机构、更多相关单位参与进来,联同协作形成合力。在这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让雷锋有个“常住户口”也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要从小学生开始让“老雷锋”和“新雷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内化为传承延续的文化基因;更要从小学生开始让雷锋精神外化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新时代“活雷锋”的精神影响一代人、教育一代人,让新一代人逐渐成为一代身边好人、身边榜样、身边雷锋。
学做雷锋,应该是人们自发自愿、实实在在的长期行为。人们都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学做雷锋,最重要的是“做”,这里的“做”的首要出发点是自发自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被世俗化的东西打上标签;其次是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尽管我们年年“学雷锋”,但是很多人已经把雷锋当作神明的标志束之高阁,已经背离了“学雷锋”的根本出发点。其实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就像歌里唱的“好人就在身边,或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或许是小张老李。”只要持之以恒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就是雷锋,也只有这样“雷锋”才会真正落地生根,雷锋才会真正有一个“常住户口”。
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让“学雷锋”做好事遍地开花,让雷锋有一个“常住户口”,雷锋精神才会真正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