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文苑总第2328期 >2012-02-29编印

不让亲忧亦是孝
刊发日期:2012-02-29 阅读次数: 作者:吴国梁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吴国梁
  前些日子收到一条短信,内容大致是这样:爸妈,我在外地与异性朋友同宿被抓了,必须交罚款才能放人,请马上给王警官的农行卡上打4000元,这是借别人的手机发的,不要打电话了,出来再说。
  瞧瞧,不但有“与异性朋友同宿”,还有“王警官”,可谓“很黄很暴力”,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一条诈骗短信。
  然而,我却想到了些别的东西。
  有没有因此而真的上当受骗的父母呢?或者说,有没有因此而真的忧心忡忡的父母呢?
  如果这个孩子确实是很让父母不放心,性格就好逸恶劳,品行不端,当父母收到这么一条短信时,他们内心当然不愿相信了,但理智又会告诉他们:照孩子品行来看,发生这样的事也不是不可能的。就算没有受骗,打钱也必然会担心受怕的,如果一时再联系不上孩子那父母的心情可想而知。
  我想起了一位编辑朋友的个性签名——
  不让亲忧亦是孝。
  许多人对“孝”存在着误解,觉得只要让父母晚年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哦,再加上个“常回家看看”就是孝了,《论语》中孔子在回答子游关于“孝”的问题时就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可是,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孔子还曾对孟武伯说“孝”时这样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不仅仅要让父母衣食无忧,也不仅仅是常回家看看父母,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要涵养自己的德行,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不要使父母担忧。
  古人有言云“父母在,不远游”,但也有一句话叫“好男儿志在四方”。作家龙应台曾提出过父母亲子的“背影理论”——“父母必须学会面对孩子的背影,如果硬要孩子转过来面对你,他就必须用背对着未来”。事实上,如今的父母,再爱孩子也不决不会强行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孩子应该有自己更广阔的远方。而如果孩子不注意自己的德行,父母如何会放心呢?成天在身边还担心犯错,远离了父母的视线,他们能管好自己吗?
  虽然许多年轻人会觉得这是大人对自己的不信任,但实际上从社会现实来看父母的担心往往不是多余的,比如曾经的“留学垃圾”,就是一些小留学生出了国,远离了父母,没人约束了,不好好学习,吃喝玩乐,甚至打架斗殴,同居吸毒,严重地败坏了中国留学生的名声。再比如,还有许多的大学生,考上大学了,父母不可能时刻盯着了,学校的管理也一下子由高中的严管变成了大学的松管,于是开始放松自己,逃课、上网、奢侈、同居等等等等,如何能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放心呢?如果某个孩子平时就有“蜡笔小新”般的嗜好,而恰恰他在外地时他的父母收到了开头所说的那条短信,他父母能不上当,能不担惊受怕吗?
  不让亲忧亦是孝,特别是身在远方的我们,应该学会理性地生活,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我可以不夸张地说,即使我的父母收到那样的短信,我不敢说他们毫无疑虑,但他们绝对不会轻易相信的,因为我相信我还是能让他们放心的,我相信这就是不能常回去看他们的我对他们所能尽的最大的孝道。
  庄子说:“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比之一些孩子品行不端而让父母劳神苦心类的“悲情故事”,我更向往着“相忘于江湖”,那种孩子在父母的眼前稳健地活着,父母在孩子的身后坦然地看着;孩子不必频频做回望断肠状,父母也不必频频作老泪横流状。
  远在他乡的孩子们,莫让亲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