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著
第五回大禹治水得王位 夏启废除禅让制
禹,姒姓,名文命,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总结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再制定治水的计划和部署。他领着伯益、应龙和大批助手,踏遍了当时黄河流域遭受水灾的广大地区。禹根据实际测量、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了治水的计划后,便和助手们带着石斧、石刀、石铲、骨铲、木耒等简陋的工具,开始了艰难的治水历程。
为了清除洪水灾害,禹和民众们在外辛勤奔波了十三年。在治水的过程中,曾经先后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正在呻吟,他的助手们都劝他进去看一看,他害怕耽误了治水,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妻子怀里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叫爸爸,并在妻子的引导下挥起胖嘟嘟的小手向他打招呼,夏禹深情地向妻儿挥了挥手,又步履匆匆离开,还是没有回家。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已经七、八步的儿子跑了过来,拉住爸爸的手硬往家里拉,夏禹硬着心肠,双眼含泪,摸了摸孩子的头,又带着大家走了。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从此流传至今。大禹成功地根治了水患,圆满地完成了帝舜交给他的治水任务,劳苦功高,因而被舜指定为继承人。又过了十七年,舜去世前,将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禹,禹正式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因而禹被后世人尊称为大禹王,这也就是华夏史上夏朝的开始。
夏禹到了晚年,根据上代传统的规矩,也象尧和舜一样,找了一个贤能的人做自己的继承人。十年以后,夏禹巡视到会稽,死在那里。按原定继承人本应由伯益来继承王位。可是夏禹的儿子夏启不乐意,夏启宣称:天下是他父亲辛辛苦苦治水,经十三年奋斗才挣来的,天下应是他们家的私有财产,父亲死后,应当传给儿子,所以王位应当由他来继承。
因为夏启掌握一定的权力,伯益虽然是指定的继承人,但毕竟是一平头百姓,两相比较,实力悬殊。于是,夏启运用武力,把伯益赶到箕山南边,然后在钧台地方举行大规模宴会,向各地代表人物宣布自己做了夏王朝的第二代王,从而废除了传统的禅让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