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乡人*情韵总第2327期 >2012-02-26编印

这是绿叶对根的深情……
——记清徐籍在京同乡联谊会联络人李忠
刊发日期:2012-02-26 阅读次数: 作者:张月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张月英
  爱家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李忠,我县在京同乡联谊会联络人,一位常常在家乡需要时“义不容辞”竭尽全力的清徐人,一条从家乡劲根与藤条上倔强延伸向首都的韧枝,以一腔绿叶对根的深情,抒写着对于故乡清徐的情谊——
  ◆李忠印象——不长“杂草”的“光脑门”
  李忠,1968年出生于徐沟镇东北坊。
  结识他,缘于我县在京举办的2011年醋文化节开幕式。开幕式正式开始之前,一部《陈醋飘香》电视专题片深深吸引了大家。知情者告知,这部片子的制作人是清徐老乡李忠。
  在开幕式和新闻发布会之后举行的招商推介会上,作为我县在京同乡联谊会联络人——李忠,在介绍北京清徐商会的筹备情况时,再次以清徐“娘家人”的姿态吸引了大家。
  当日午饭后,乘其在会场一隅小憩,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令人好奇的清徐籍老乡兼“北漂一族”代表。
  干练、豪爽、简洁明快是他的个性主色调。对其个性特色最具说服力的,是他那剃得不长一丝杂草的“光脑门”,乍一看有点《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的感觉。
  李忠健谈、有思想。当记者兴致盎然地想要探索一番电视片《陈醋飘香》创作的幕后秘籍时,却在他这里发现了一个惊人“大宝藏”,哦,关于清徐特色文化,他已经完成了包括《陈醋飘香》在内的六部系列电视文化片,取名《清风徐来话清徐》。这一发现,令人顷刻间顿觉“相见恨短”。六部电视片,全是关于清徐的,哦,一时间,便深知当时根本无法按照自己原本的意图,在短时间内即兴完成采访了。于是只能因陋就简,当即索要了他的名片,之后,言简意赅地进行了“查户口”式的采访匆匆收工。
  关于李忠的更多信息是在随后的电话沟通中得到的。
  李忠曾任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导演,如今担任“中卡拓普影视动画制作有限公司”、“中物拓普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制片人、策划总监。
  那个下午,看着他寄来的六部电视片解说词,简洁、凝练,通俗易懂,内涵丰富,更加对其多了一层了解——这是一位对文化、对社会均怀有责任感的电视人,一位对故乡、对事业均怀有深沉大爱的血性汉子。
  然而,作为资深电视人,李忠竟然是一位“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他最初的专业竟然是食品机械!李忠告诉我,他自幼喜爱文学艺术。1997年,他攻读了南京大学大众传播学在职研究生,这为日后成为新闻记者再到影视工作者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一次,《山西商报》公开招聘编辑记者,他陪朋友去报名。结果却是正如时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一样,居然是他被录取了,而且,在近百名应考者中只录用了他一人!
  李忠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工作常常夜以继日。在短短三个月的试用期内,策划报道了包括美国“9·11”事件、国足首次打入世界杯关键比赛、报社改版周年庆典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期间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自费赴南京考察报业市场。时值盛夏,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更是酷热难当。李忠通常是上午到《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主流报纸参观、取经,下午顶着烈日走访报刊零售摊点和订户,晚上拜访高校新闻传播研究专家。一周下来,他掌握了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并据此撰写了长达13页的考察报告和6点建议,为《山西商报》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久,他被任命为《山西商报》首任驻京办事处主任。
  2002年,他进入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担任《神州大舞台》栏目导演,后来又加盟凤凰卫视,成为这个国内顶级电视媒体团队中的一员。经过央视和凤凰卫视几年高强度的磨练,他从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电视人。
  从2006年开始,李忠曾经离开电视行业,先后在中国外文局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担任《对外大传播》杂志和《中国扶贫与就业》杂志执行主编。事实上,纸质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思辨,对他来讲,更为钟爱和擅长一些。但无论如何,他觉得自己注定还是要吃电视这碗饭的。
  近年来,我省提出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转型跨越。作为在北京的清徐游子,他正在把北京的人才、信息和其他资源陆续介绍给山西,介绍给家乡清徐,为故乡这一方热土贡献微薄之力。
  网上,朋友对他的评价是:李忠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到了极端,极端到已经忘记了自己生活中有些最为重要的东西。
  ◆弘扬文化——浓缩清徐的“三小时”
  合计三小时的六部电视片,是李忠挖掘和整理清徐特色文化而推出的“代表作”。由李忠担任总制片人的大型系列电视片《清风徐来话清徐》共六个部分,分别是《陈醋飘香》、《东方一绝》、《金戈书生》、《葡萄之乡》、《砖雕神韵》和《千年架火》,每一部分的篇幅虽然仅仅有半个小时,却凝结着李忠及其团队两年来的太多心血。
  六部电视片的解说词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灿烂文化的自豪之情。其内容涵盖春夏秋冬四季,拍摄场景遍及京、晋、沪等各地,资料涉及历史、文化、科技、民俗等门类,采访了文化名人、历史学家,以及食醋、葡萄、砖雕、民俗等各行业专家学者数十人。
  《陈醋飘香》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食之总管、味之先祖;第二部分:粮之聚总、醋之都城;第三部分:法之有道、艺之传承;第四部分:醅之入味、陈之纯粹;第五部分:放之世界、诉之健康。在片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描述,听得到李忠对家乡清徐的一片赤子之心:这醋里,有汾河水岸翠绿清吐的芳香;这醋里,有黄土高原五谷杂粮的营养;这醋里,有世世代代酿醋师傅的心血;这醋里,有岁岁年年人们祈求的健康。
  《金戈书生》是一部关于罗贯中生平贡献的专题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巨著耀古今;第二部分:生平惹纷争;第三部分:离乡图大志;第四部分:落笔动乾坤;第五部分:几度夕阳红。片中始终饱含对大师人格魅力和盖世之才的敬仰,不着痕迹地对大师的故里清徐进行了有力佐证,对罗氏家族至今保持的“耕读传家,诗礼教子”家风进行颂扬,对而今我县渐渐成为《三国演义》作品及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吸引着一批批文化学者追本溯源的盛况的自豪、自信表达得一览无余。
  《东方一绝》中,通过背铁棍意图表达的故事,挖掘出背铁棍所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经典的道德伦理;《葡萄之乡》中对我县作为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葡萄历史沿革及葡萄产业的兴盛对清徐繁荣的影响力;《砖雕神韵》中将我县砖雕历史与晋商文化的有机融合令人拍案叫绝;《千年架火》则将绑架火、装彩、迎鼓等民俗文化与现如今我县的节庆经济融为一体,将魅力清徐的特色文化展现的动感十足、多彩多姿。三小时的清徐缩影,为清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表达着李忠的一腔赤子之情。
  今年正月十六元宵节这天,对散曲作品颇为喜爱的笔者与单位领导,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一个来自广西散曲学会的邮包。打开来,里面是厚厚的一本《中国当代散曲》创刊号。心想,一定是被省市文化圈内称为“清徐才子”的我县原文联主席常箴吾老师寄来的。手捧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一张收刊回执。仔细看时,回执单联系人竟然又是李忠。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常老师常常引以自豪的他的一位在北京的学生,一位让《中国当代散曲》在首都“落户”的关键性人物,竟然也是他——李忠!于是,与常老师通话核实,果然如是。从常老师的来电中,笔者也获悉了李忠的更多线索。而今,李忠的传媒公司不仅已拥一个实力强劲的创作团队,更添置了一整套大型专业设备,具备了拍摄影视动画大片的软硬件。问及李忠近况,常老师告知,他正在同时筹拍多部电视作品。
  不知道为什么,在采写李忠的过程中,总会想到李小龙,一种相同的精神,一种奋发的激情让我敬佩不已。
  ◆筹组商会——链接首都的“清徐家”
  “清徐家”两层含义,一为首都的“外路家”,一为清徐之家。热心公益事业的李忠,把对于故乡的责任与义务规划于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中,向外界递上一张张“清徐名片”,被熟识的人亲切地称呼为“清徐家”。
  “清徐家”李忠筹组的北京山西清徐商会,其目的是团结在北京发展创业和务工经商的清徐籍人士,通过开展合作交流、携手共进的各项活动,为家乡清徐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外部支持,为会员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据李忠介绍,正在筹组的商会将搭建“三个平台”:一是家乡和首都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之间的交流平台;二是民间和政府之间的平台;三是会员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平台。商会成立后,将充分发挥以下作用:一是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协商反映会员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二是向会员提供市场信息、产业政策、商业招商项目、合并信息和人才信息,开展专业培训,提供会员改善经营管理,调整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开拓经营领域,拓宽市场渠道,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举办联谊活动,为会员创造联络交流平台,促进会员间的互学互助,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四是开展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外商外企的媒体间的互动,组织参加招商、洽谈、展览等活动,吸入会员创业和寻求商贸合作机会;五是即时宣传经济建设的成就,引导和协助会员,回乡投资发展,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六是承办有关部门委托的各种提议。
  清徐人到北京办事,李忠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忙。无论是看病、求学还是其他事情,只要力所能及,他都会尽力相助。
  令李忠深有感触的是,清徐县委、县政府,对设立商会高度重视,县委书记车建华、县长张强多次就商会的筹备工作出谋划策、叮咛嘱咐。在去年醋文化节活动中,县委书记车建华再次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筹组商会的事一定要尽力!
  对于来自故乡的叮咛,李忠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责无旁贷!”一份坚定,一份担当,一份对于故乡的情结,蕴含于心。
  采访中,李忠提议由他把在外的清徐籍优秀人才介绍给记者,通过家乡新闻媒体报道,搭建一条联系家乡与外部世界的新通道。
  好主意!笔者在由衷赞叹的同时,从这位平凡而普通的文化人身上,看到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故乡情怀,一种根植于土壤深处的责任与承担。“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是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中的几句歌词。这或许正是包括李忠在内的对故乡满怀深情的游子们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