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架火节专版总第2318期 >2012-02-05编印

高 白 迎 鼓
刊发日期:2012-02-0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迎鼓”是我县东于镇一带地域特色比较强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也是高白放架火最具特色、最吸引人的地方。“迎鼓”这项民间文艺活动源于清朝,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迎鼓”的起因和发展是与放架火分不开的,是先有的放架火,后创新与发展了“迎鼓”。据高白一带的老人介绍,当时民间艺人们感到放架火有些单调,不够热闹、精彩,很想创新一种形式,使放架火时更火爆、更引人注目,并富有文化内涵,以此来烘托放架火活动。他们创新的思路是源自官方钦差大臣出发时,携带的仪仗队声势大又气派威严,但不能完全效仿,便在此基础上立意创新了既热闹又独特的“迎鼓”来庆祝节日。“迎鼓”最早称“迎春鼓”,因为农历正月十五是冬去春来的交替时节,所以有迎春之意。“迎”字有欢迎、希望、盼望、祝愿等内涵;“鼓”字有鼓起、丰盛饱满之意,它寓意着在物质生活上有富有,在精神生活上满足,所以“迎鼓”既有“迎鼓接福”的心愿,也有祈求来年财源滚滚、喜事多多、事业兴旺、事事顺心的文化内涵。
  迎鼓有队伍庞大、气势恢宏、层次繁多等特点,具体编排有仪仗队、锣鼓队、哨呐吹奏队、社火队、灯笼队,还有吹海螺、打口哨的队伍,这样配置,虽比不上官方的仪仗队讲究,但作为民间的社火队来说也够得上宏伟气派。
  迎鼓这项活动在晚上进行,最前的四个灯笼执侍队和队伍边的灯笼队,起照亮迎鼓队前行的作用,其意为照亮黑暗,迎来光明。执侍锣队为迎鼓队鸣锣开道,有喜迎各方神灵、保佑百姓万事如意之意。同时警示世人,冬已过,春将到,各行各业应勤奋劳作,取得丰收的成果。而后面的唢呐吹奏、民间社火等活动都是烘托迎鼓队的气氛。
  高白人在迎鼓活动上组织严密,次序清楚,分工明确,任何人、任何社都不能违背“迎鼓”活动的章程。迎鼓队每社一个,由社首来组织筹办制作。“迎鼓”开始后,迎鼓队行进到某架架火地时,那个社的社首便在搭制架火的场地迎接迎鼓队过火场,这样依次序进行,一直到最后一架架火放完为止。
  过去参加迎鼓活动的全是男人,近年来,迎鼓队里出现了不少女人,她们穿着靓丽的大红袄,盘起了漂亮的发型,戴着墨镜,双手舞动着华丽的舞蹈扇,更多地显示黄土高原女人们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
  迎鼓在鼓点的演奏上也有了一定变化。最传统的演奏鼓点是“狮子滚绣球”、“狗相咬”,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太原威风锣鼓的鼓点“流水”等也逐渐被引进。目前,迎鼓队在演奏的鼓点和队伍的编排上都进行了新的改革。迎鼓经大胆改革后,集音乐、舞蹈、表演为一体,在听觉、视觉上都有了很大改观,观看迎鼓队伍的表演,除了能让人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民俗,还能给人一种震撼的美。

图/ 张太义文/ 常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