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白俊英
■这是一群奔波在异地他乡的群体,为了生计,为了正在读书的孩子,为了生病的老人,为了不同的目标,他们却走到了同一座城市,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奋斗着,试图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
四十二岁的李大姐来自运城,之所以来清徐,是因为清徐富庶,钱容易赚,也不必在家乡和遍地都是做生意的争饭吃。她家负担重,22岁的儿子眼看着要娶媳妇,18岁的女儿正读高中。于是,依靠运城盛产山楂的优势,俩口子在清徐做起了糖葫芦的生意。
【起床之难】
“嘀铃铃……”才早上五点钟,闹钟就开始响个不停。可是,男主人李大哥还在呼呼地睡着,浑然不觉,也难怪,昨晚二点才睡下。“当家的,当家的,快醒醒,到点了!”李大姐连声催促。“噢、噢!起、起!这就起!”
厨房里早已热气腾腾,李大姐麻利地用开水冲了两碗鸡蛋——这就是早餐,他们要腾下更多时间加工糖葫芦。“当家的!鸡蛋冲好了、洗脸水也倒好了,你咋还不起咧?当家的,快起来,快起来!”李大姐扯开嗓门喊着。隔门布帘,只听李大哥大吼一声:“来喽!”随后听见絮絮叨叨地说:“呀,睡觉真美呀……睡不够嘛……”煤气灶的火苗旺旺地往上串,两大口糖锅里已经翻滚起来,厨房地上,堆满一筐一筐已是洗净、沥干水的山楂,几乎无处落脚。那山楂一个个红艳艳地闪着亮光,让人看着就充满食欲。绝大多数已经在昨天串好了。
两个人默契地劳作着。李大姐端来一大筐桔子剥起了皮,那个麻利劲就别提了。为什么不在昨晚就剥好、串好?李大姐说,桔子水份大,要早早串好会流失好多水份,而且色泽也大打折扣,必须现做。
李大哥一边盯着糖锅,一边迅速地洗着昨天用过的不锈钢方盘,抽烟的空闲都没有。
糖葫芦口感好不好,就是取决于熬糖这个环节:熬得好,那么糖葫芦的外皮透明、不粘,吃起来是脆的;熬不好,就会发黑,吃起来粘牙,还发苦;熬得稠了,成本太高,不够蘸,熬稀了,糖挂得太少,影响口味,也影响产品形像。李大姐说,她“当家的”的熬糖技术在运城是一流的,火候掌握得非常好,他们的糖从未熬糊或作废过。
煤气灶上的大锅里,糖“嘟嘟嘟”地熬着,李大哥“哗哗哗”地洗着方盘,锅台上热着的水“咝咝咝”地响着,房东家的猫就卧在锅台边上,暖暖地睡着,“唿噜噜”地打着鼾,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活写真图!但这绝非现代都市人所体验过的生活。
【备“战”之艰】
上午九点半左右,两大锅糖熬好了,李大姐的桔子及少部分弥猴桃和草莓也串好了,李大哥把洗好的一大撂方盘抱了过来,两人开始利索地蘸起糖来。蘸满一盘就赶紧放到手推车上——这是夫妻俩投资三千多元做的不锈钢手推车,共五层,能放30个方盘,200多串。
据李大哥介绍,蘸糖也是有技巧的,要迅速一蘸,一边快速转着糖葫芦一边竖起来,没有糖汁往下滴时,再轻轻放入方盘冷却,这样就不会因蘸得太厚而把糖四处淋得都是,手艺好的,蘸完后四周干干净净,而且还能蘸出数量来。夫妻俩节奏协调,一人一支,蘸得又好又快。仔细一看,有山楂的、桔子的、弥猴桃的、草莓的、巧克力的、核桃的、奶油夹心的、豆沙夹心的……十四五个品种,可以说是糖葫芦大全了!两口子认为,品种单一了不好卖,品种越多,越能满足更广泛人群的口味,收益就越好。“我们用的原料都是上乘的,因为糖葫芦不比其他产品,品质好坏是能看得见的!”一上午忙得顾不上说一句话的李大哥,突然很自信地冒出一句给我介绍道。
这一蘸就足足花去夫妻俩一个半小时,十一点多,终于全部蘸好了!李大哥坐下来喘息着,卷了一支烟解乏。
李大姐起身出去,拿来一沓江米纸和一大撂牛皮纸袋,放进手推车。她擦了擦汗,端起水杯喝了几口,又倒满,习惯性地放到李大哥跟前,又从吊绳上取下围巾往脖子里一拴,挎好腰包就推车出门。
“我走了!对了,闺女来电话咧,期末考完试放假了,想过清徐来咧!”李大姐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对李大哥说。“来做甚?这么凉的天气跑甚了!让她乖乖念书去!念好书比啥也强,她想跟她爹妈一样做糖葫芦?哼!来吧!让她来试当一下,看刚她的那两下,累煞她!”李大哥一副望女成凤的心态,显得言语过激。“看看你!吃枪药了?不过是问你一下,娃还没来嘛!真是的!怪不得闺女不敢给你打电话,就知道你又干活干得苦大仇深,没好气了!”李大姐白了她一眼,嗔怪道,“给你!没时间卷烟,就抽这个过滤嘴吧!”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两包烟放到小饭桌上。“瞎花甚钱咧!二块钱就不是钱?真是的!”李大哥头也不抬地“责备”道,但一种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却流露在言语间。“咋还站着,快去吧!不早了!”李大哥催促道。李大姐笑了,她转身白了丈夫一眼,边走边低声说了句:“谁不着急咧?能催得灶王爷都上了天!”
【叫卖之苦】
从春光路出来,李大姐直奔她习惯去的实验校附近,虽然学生已经放假了,但李大姐认为,这条街门市多,购年货的人流量大,还有回头客,卖得挺快的。出门不久就开张了,一路走一路停,一路停一路卖,高兴的李大姐合不拢嘴。
李大姐说清徐人热心肠,她的竹签、巧克力、江米纸等,都是让调味店和水果店的老板从太原整件捎回来的,总是有求必应,没有拒绝过,“清徐人真的很好!李大姐不住赞叹着。
记者想知道成本高不高,李大姐边走介绍道,竹签一毛钱一根,江米纸三四分钱,牛皮纸袋一毛一个……
李大姐说,李大哥很可怜,五指关节都有炎症了,可为了生计,还得咬住牙关干。这不,十一点她出门,李大哥会从库房把五十多斤山楂清洗干净,一刻都不闲着。“中午你不回家吃饭?”记者问。“不吃!习惯了,自来了清徐一年多了,中饭都不吃……”李大姐微笑着回答。“啊?!这么冷的天,怎么可以不吃中午饭?”记者鼻子发酸,望着大姐的笑脸,眼泪直往下掉。“那李大哥在家吃中饭吗?”“他找些干粮充一下饥就行。等到傍晚八九点钟糖葫芦全部卖光,我才回去吃饭。他已经和好面,炒好菜,就等我回去擀面做呢。”李大姐平静地说。“李大哥洗完山楂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吧?”记者问。“哪有空歇着咧!他要把洗好的山楂一个个切开去籽,然后再合起来,该夹心的夹心,该压扁的压扁,该粘芝麻的粘芝麻,该粘葡萄干的粘葡萄干,我回家也帮他做,俩人每天要忙完就深夜一两点钟呢!”“天天如此,睡眠不足吧!”“可不是,能睡个囫囵觉成了我们最大的心愿了!”李大姐说到这里,眼睛湿润了。“俺当家的原来可胖呢,现在瘦干了,连过滤嘴烟也不舍得买。我给他买一回,他生一回气。他是想给儿子攒钱娶媳妇呢!我知道他。”李大姐哽咽起来,此时,几个人来买糖葫芦,她赶紧擦干眼泪,忙去了。
“清徐好地方,生意比运城好做得多!”李大姐又笑逐颜开了,“年根底了,想早些回家见孩子们,可是又到旺季,生意比平时好做得多,往常最晚得九点钟,现在七八点就卖完了。心里挺矛盾的!”李大姐敞开了心扉讲。
【收获之乐】
冻着、聊着、说着、笑着,六点二十五分,所有糖葫芦全部售罄!李大姐推着空车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
十二分钟的路程,终于回到那个简陋但温暖的家。刚放下手推车,李大姐就掏出钱数了起来,“一、二、三……当家的!今天比昨天多卖出三十多块呢!”“不怕人笑话你,刚进门一刻不歇就点票子,快洗手做饭,早饿煞人了!”李大哥不愠不火地说道,但语气中也带着几分开心。
厨房里依旧无处落脚。锅里的水早滚了,顶得锅盖一张一合,李大姐撂起袖子洗了把手,开始麻利地做起剔尖面来,只听得“嘭、嘭、嘭”有节奏的剔面声。不一会儿,只听李大姐喊:“开饭啰!”李大哥很快停下手中的活来端饭碗,李大姐一眼就看到李大哥手上多了个创可贴,着急地问道:“当家的,咋拉?又切破手了?让我看看!口子大不大?不能小心些!”“看甚咧,没事!这阵阵只想吃饭!”说着,端起碗来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看着李大哥狼吞虎咽的样子,记者有一份很复杂的情感充溢心头,像李大哥、李大姐这样的异乡人在清徐还有很多,他们的生活状况都大致相同,过着一天两顿饭的日子,有的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住的也是最便宜、简陋的地方,可他们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用汗水换取报酬,他们用吃苦耐劳,更好地诠释了“生意”两个字的真正内涵,“生”即生活,“意”,则是为了生活奋斗出来的一种向上的精神!
洗完碗已是八点半多了,大家围坐灯下,一起切山楂、挖核、穿串,猫也吃饱了,又伸伸懒腰卧在锅台上。一切都那么安然而有序。
十二点多些,所有的备料都有了着落,他们关火的关火,扫地的扫地,不言而喻,只是一心想快快干完活睡觉。拖着疲倦的身体,他们匆匆洗了把脸,十二点半时,灯熄了,很快,李大哥便鼾声如雷,进入梦乡。俩口子带着对明天的憧憬,结束了劳作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