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进军号。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文化强县建设的部署,在建设一流文化强县的新征程中,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路子。剖析文化强县建设的“清徐路径”,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快推进一流文化强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足县情,创新思路,是建设文化强县“清徐路径”的基础。所以,要建设文化强县,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县情,深刻理解和把握本地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统筹考虑,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于需要大力发展的公益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设立必要的约束性指标,确保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是建设文化强县“清徐路径”的关键。所以,要建设文化强县,就要加快制定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措施,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
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努力破除阻碍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同时,要切实增加文化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要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共建共享,文化惠民,是建设文化强县“清徐路径”的根本。文化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文化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处理好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关系,把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过程。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完善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多为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