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社会观察总第2300期 >2011-12-16编印

年关将至闲话“钱”
刊发日期:2011-12-16 阅读次数: 作者:常映红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伴随着漫天雪花的飞舞,不知不觉中,2011年很快就要结束了。人们劳苦了一年,年关渐近,又到了该享受一下生活的时候了。于是,人们买吃的买穿的,享受着劳作一年的成果,同时也忙着购买年货。年底是人们购物的旺季,但是在正常消费过程中,也会不知不觉引来一些畸形消费。
  存款
  年关将至,大都数按月领工资的上班族手里会多出一笔钱,比如福利、补发的工资、年终奖金等。领到这些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到银行存钱,毕竟都是靠工资吃饭的人,必须省吃俭用才能积攒到钱。但现在银行有很多的障眼法,比如你要去某个银行存钱,门口的柜台上经常会碰上穿工作服的好像“大堂经理”模样的人,他们看见你都会很热情地询问是否要存钱,当确信你要存钱时,他们会打着存款的幌子,在大厅里公开向你推销各种保险,什么“利率比银行高,流动性好,还有意外伤害赔偿”、“你把闲钱存银行不划算,不如购买保险基金,保你的利息是银行的好几倍”等等,这些话听得人跃跃欲试、蠢蠢欲动,好像自己那点本金是会下蛋的母鸡,今天存进一千,明天就能生出一万,于是,好多人经受不住这样的诱惑,纷纷存钱进去。其实这些人都是保险公司的“托”,他们利用人们对银行的信任,误导客户上当。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2009年2月21日,谭女士和老伴带着1万元现金到某银行存款。当时,一位银行工作人员问她要不要存两年定期,因为利息要高些,谭女士便答应了。次日,谭女士来到银行取票证,拿到手的却是某保险公司的保单。谭女士当即表示不想买保险,该工作人员解释称,两年后就可以将钱取出来。今年2月21日,谭女士将保单拿出来,准备交给孩子去银行取钱。但孩子一看保单就懵了,因为保单上写明是15年投保期,首期保费1万元,而且规定了保期内不能取现,如果取现,就意味着提前退保。
  据相关人士介绍,随着保险业务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现象,且已较为普遍。保险公司考虑到消费者对银行的信任,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银行从销售的保险中收取手续费,这种业务称为银保业务。银行员工只要获得保险从业证书,就能在取得保险公司代理权的银行网点销售保险。购买银保产品,只要利用合理,银保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实际收益,如那些手头长期有余钱的消费者,购买一份分红型保险,会比存款收益更高。但与储蓄相比,银保产品流动性较差,消费者在约定期限内,不能自由支取本金,否则会带来较大损失。
  所以记者提醒广大读者,到银行存款一定要擦亮眼睛,考虑周全,不要在稀里糊涂中购买不适合自己的保险。
  购物
  常言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春节吃好饭穿新衣是中国人多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你看吧,每年农历的腊月是购物旺季,人们在商场、超市大肆采购,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多数精明的商家看好这一点,早早就挂起打折出售、跳楼甩卖的牌子,人们在闲暇时节边逛街边寻“便宜”,总能在购物高峰季节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不过,商家打折虽甚,商店东西虽好,但不可盲目购买。记得去年春节前夕,一位酷爱逛街的朋友天天都能从街头拎回几件衣服,还美其名曰“赚大了”,可到最后,看着那一堆雷同的、重复的或者不再时髦的派不上用场的衣服,再摸摸瘪瘪的钱包,她才如梦初醒地疾呼“上当了”。
  其实朋友的行为不能称作上当,而是自己盲目购买。商家打折促销本没有错,但身为消费者的你,怎么能丝毫不考虑买回来的东西是否有用就头脑发热、盲目购买?我们在逛街购物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准备购买的需要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看见打折就心动,听见促销就冲动,如果需要购买的东西较多,不妨拿张纸条列出个单子,上街时将其装在包里,这样,在上街购物时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防止必要的东西漏买,也防止不必要的东西多买。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热捧的方式之一。网购的优点不但可以大大节省逛街时间,而且可以货比多家,最主要的还是方便、省钱。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互,网购还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买前不能切身感受所购产品,对于自己需要的东西尤其是衣服类,只凭肉眼观看,摸不到布料,试不出效果,常常会发生花钱买来的宝贝由于不合适或者不喜欢而弃之不用的事情。另外,网购还流行“买二包邮”、“买多包邮”这样的促销方法,很多“淘友们”为节省十来八块钱的邮费,硬着头皮一下买两件或者几件同样款式的衣服,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再一个,网购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完成交易,这样的方式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一种错觉:反正不用当场从钱包掏钱,买吧。殊不知,几天下来,当银行卡出现“红色预警”时,才顿悟:原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啊!
  
  常映红